一、7.23动车事故:为什么要将其车头掩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密码?
一切的证据都被销毁,真正的内幕我们很难获得。
动车组有两种牵引动力的分布方式:一种叫动力分散,一种叫动力集中。
动力分散电动车组的优点是,动力装置分布在列车不同的位置上,能够实现较大的牵引力,编组灵活。
由于采用动力制动的轮对多,制动效率高,且调速性能好,制动减速度大,适合用于限速区段较多的线路。
另外,列车中一节动车的牵引动力发生故障对全列车的牵引指标影响不大。动力分散的电动车组的缺点是:牵引力设备的数量多,总重量大。动力集中的电动车组也有其优点,动力装置集中安装在2~3节车上,检查维修比较方便,电气设备的总重量小于动力分散的电动车组。动力集中布置的缺点是动车的轴重较大,对线路不利。
动车的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功率、速度和舒适性的提高、单位功率重量的降低以及电子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动车组还将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正在发展市郊铁路与地下铁道过轨互通,构成城市高速铁路网,动车组在其中将会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二、温州动车事故为什么要埋车头?
销毁证据。
2011年7月24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说,把这个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
随后公众对铁道部在事故第二天就将挖坑掩埋车头和残骸的做法展开质疑,认为是为了销毁证据以及为快速通车“让道”。
调查报告:7月24日5时30分,上海铁路局有关负责人在桥下组织指挥救援过程中,简单按照以往有关事故现场处置方式,组织挖坑就地掩埋受损车头和散落部件。
当将受损车头和散落部件放入坑中准备掩埋时,被有关领导同志制止。最终受损车头及散落部件未被掩埋,并于7月25日22时运往温州西站集中存放、专人看管。
温州动车事故埋车头责任人被处分
在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王峰在事故中主要负责指挥桥下救援工作。在事故抢险救援中,处置不当,为平整、清理场地,在救援现场组织挖坑,并将D301次列车车头及零散部件放入坑中,准备就地掩埋。
国务院批复的调查报告中称,这起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王峰被给予记过处分。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传温州动车事故埋车头责任人任兰州铁路局长
以上内容参考:海外网-温州动车事故掩埋车头责任人任兰州铁路局长
三、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什么埋车头?
1、回答:这一说法不属实。
2、在救援过程中,桥上有三节车厢挤压在一起,为使救援人员对中间一节受挤压变形严重的车厢进行彻底搜救,必须把两端车厢移开。按救援方案,要在桥下使用大吨位汽车吊,才能将两端车厢移开。为使汽车吊进入场地作业,须对桥下场地进行清理。这样就需要将桥下较完整的车厢整体外移,对散落的部件,包括撞碎的车头部件,采取外移并集中堆放在取土坑中,为吊车腾出场地。
3、所有部件和车体绝没有实施掩埋,更不存在销毁证据的问题。现场搜救工作结束后,车体和集中在取土坑中的零散部件,被统一转运至温州西站,作进一步调查处理。
四、723动车追尾,为什么要把火车头埋了?
因为当时在现场抢险的情况,环境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个泥潭,施展开来很不方便,所以把那个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这是“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小时之后,官方新闻发布会在温州举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话。
五、动车事故当场掩埋车头是为什么?
据新闻报道,掩埋车头是为了便于继续抢险,因为当时抢险现场狭窄,有一个泥潭,必须先填埋后才有助于继续的救援。
当时网络上盛传埋车头是掩盖证据,掩盖事实。王勇平回答说他下飞机的时候,问接机的同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给了一个解释,掩埋车头是为了便于继续抢险,因为当时抢险现场狭窄,有一个泥潭,必须先填埋后才有助于继续的救援。
事实上,这是举世皆知的事故,任何方式也掩盖不了。
扩展资料:
动车事故的过程: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
此次事故已确认共有六节车厢脱轨,即D301次列车第1至4位,D3115次列车第15、16位。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19371.65万元。
参考资料:国搜网——我反正信了 王勇平首谈“7·23动车事故”埋车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