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标志
21世纪健康新概念包括:一个是对身体和心理的保护和照顾,使其免受伤害,能正常发育另一个是对身体机能和心理能力的促进和增进,让心理和身体健康发展和完善。
全世界公认的关于健康的13个标志:
生气勃勃,富有进取心;性格开朗,充满活力;正常身高与体重;保持正常的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37℃;脉搏72次/min;呼吸婴儿45次/min,6岁25次/min,15~25岁18次/min,年龄稍大会增加);食欲旺盛;明亮的眼睛和粉红的眼膜;不易得病,对流行病有足够的耐受力;正常的大小便;淡红色舌头,无厚的舌苔;健康的牙龈和口腔黏膜;光滑的皮肤柔韧而富有弹性,肤色健康;光滑带光泽的头发;指甲坚固而带微红色。
二、学前儿童生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及评价标准是什么简答题?
身体健康的主要标志:身高、体重、头围等达到当地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形态端正无异常;器官、系统生理功能正常;身体无疾病。
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智力发育正常;与同伴友好,有同情心,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行为协调;情绪愉快,精神饱满。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四、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做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到底有哪些呢?我这就来告诉大家: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到底有哪些?请各位家长知晓。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1、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5、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已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二、重视孩子的情绪健康
如果问大多数的父母,他们如何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相信他们都可以轻易地列出一长串的方法,例如,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饮食、定期带孩子做健康检查、鼓励或陪伴孩子运动等。但一谈到情绪的健康,绝大部分父母就显得束手无策,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毕竟情绪状态不像感冒,没有温度可让我们测量,也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可用于观察与诊断。但相信没有任何父母会否认情绪健康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生理健康。
要想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需要长期观察并了解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同,面对冲突与挑战的响应方式也不同。有些孩子在面对冲突与挑战时,总以随遇而安的平常心来看待;但有些孩子天性容易紧张,遇到困难时,常常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
1、千万别拿孩子作比较
对孩子们来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最讨厌的就是父母总爱拿自己和别的孩子作比较,或常把“我的孩子就是很顽皮、好玩、不爱念书……”这类话挂在嘴边。
有位父亲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的女儿长得没有杂志的封面女郎那么漂亮,儿子的成绩也总维持在中上程度,虽然他们都没有具备上好的条件,可是那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们的爱。在我心中,这两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他们有时会顽皮、不听话,也不太帮忙做家务,但我还是很爱他们。”
2、让孩子感觉被重视
做父母的总是习惯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不懂得生活的现实,所以孩子所想的、所做的都不如大人来得重要。有时父母因为急着要用电话,便要求孩子长话短说,或少打电话以免浪费;父母也常会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配合自己,而不管孩子是否正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做,容易导致孩子对大人产生不好的感觉,甚至因而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孩子,无论做什么,父母都觉得不重要。
一般而言,父母经常会忽略孩子的意见与感受,或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想法,这会使孩子误认为除非自己做错事,否则无法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真正在乎孩子的父母,会随时观察孩子,会询问孩子的意见与决定,例如,晚餐想吃什么?假日想到哪里郊游?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久而久之,孩子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了解父母对他们的重视。
由此可见,我们对孩子的心态一定要重视,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
五、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那么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有哪些呢?我现在就来告诉大家: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有哪些?请知晓。
一、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心理健康。以下8个方面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
(2)孩子的性格活泼开朗,能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不掩饰内心的喜、怒、哀、乐。
(3)对生活充满信心,情绪的稳定性好,心境经常处于欢乐愉快的状态。
(4)孩子求知欲强,喜欢观察事物,探索周围环境,思想敏捷。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做一件事。
(5)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退缩,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受到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都能很快释放,不抑郁于心里。
(6)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7)与人交际真诚,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
(8)适应纪律约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接受新事物。
2、同样,儿童不健康心理也会表现在行为、学习情况、精神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1)行为障碍
退缩行为:其典型表现有胆怯、畏惧、孤独等,会严重影响他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儿童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拢头发等;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过多影响学习;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这类行为的儿童,均称为问题儿童,除那些明显的违法行为外,还包括粗暴、不尊重别人、不服从教导、不遵守纪律、表现攻击性或反抗性行为。
(2)学习困难
除智力落后、儿童多动症、躯体疾病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令儿童学习困难的常见原因,即特定心理能力发育障碍,这种孩子智力正常,但某方面的功能缺乏,如阅读困难、缺少“数”的概念、语言感受或表达困难等,这是一种病态,应尽早作心理治疗和特殊训练。
(3)儿童神经症
患儿有焦虑、恐怖、强迫、睡眠不良等神经症的表现,或有某一查不出原因,却又久治不愈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头痛、腹痛等。一般来说,儿童神经症预后良好,但如症状持续存在,则必然导致学习障碍和适应困难。
(4)婴儿孤独症
主要表现为极度孤独,言语社交能力差,对无生命的物体或动物特别依恋,而对亲人则特别的冷淡,以及强迫地坚持对环境、日常惯例和行动的同一格式,不允许变更等,如不早期发现予以积极治疗,预后极差。
(5)儿童精神病
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性情改变、经常发呆或由活泼变得呆板沉默、学习成绩下降等,逐渐出现奇特行为或言语。
3、在培养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过程中,关键在父母。
在临床病例中,大部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好总吵架、父母脾气暴躁等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最多。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变化是在家庭氛围、父母的各种行为和想法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尤其是学龄期前的孩子。
因此,提高父母文化水平,营造家庭和睦气氛,保持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等,是预防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重要前提。井丽娟建议,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保持心理卫生,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父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客观地观察、分析和处理事情,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控制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出发,有规律地生活,避免持续的精神紧张和脑力的过度疲劳,提倡积极的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孩子广交良师益友,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好处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养家,而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安慰。社会问题都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有关联。人不是机器,小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爱也不是用金钱物质衡量。孩子要想健康不仅身体要健康,心理健康同样不能忽视,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从小做起。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更离不开亲情。亲情是最天然的和谐剂、营养素和定心丸。婴幼儿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母亲应多给孩子必要的爱抚和情感依托,这对婴幼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
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孩子的心理就开始发育,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来在性格、心理上出现问题。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护理期间多逗孩子,说说话,唱唱儿歌,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进孩子听力,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
家长要促使孩子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家庭气氛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一些影响。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如抱孩子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为了锻炼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如抬头、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当然,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而不是给予“突袭”。
另外,家长及时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一位母亲说,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孩了听得很专注。有一次,她翻书略作停顿,孩子竟表现出烦躁、欲哭等情绪,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孩子才安定下来,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仅爱看书,学习也颇自觉。这说明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不可盲目乐观,心理养护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高枕无忧。心理养护得当的婴幼儿一般不认生,也不爱无故哭闹,并能很快适应陌生环境,表现活泼机灵。不过,家长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负面效应而对孩子过分溺爱,因为溺爱常常是导致“问题孩子”出现的重要原因。
母爱能促进婴幼儿健康地生长,给孩子讲故事,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家长不要认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婴幼儿的心理养护。“望子成龙”的巨大工程,在“龙”出世的那一刻,就该破土动工了。为了避免孩子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心理不适应,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工作,能补出远门打工、工作最好不过了。
总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从小做起。
;
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标志是什么?
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
一是身体健康;
二是心理健康;
三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