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单地说一下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草木皆兵、声东击西的典故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唱楚地的民歌。夜里项羽部队听见楚地的民歌,非常吃惊:“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楚怀王命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后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率兵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溃败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决定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二、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是什么意思?

破釜沉舟:项羽 秦

釜是锅,舟是船。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四面楚歌:项羽 秦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期待满意!暑假~~

三、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负荆请罪 入木三分 鞠躬尽瘁

四面楚歌 〖成语典故〗

发 音 sì miàn chǔ gē

释 义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 例 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破釜沉舟 〖成语典故〗

发 音 pò fǔ chén zhōu

释 义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示 例 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闻鸡起舞 〖成语典故〗

发 音 wén jī qǐ wǔ

释 义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指鹿为马 〖成语典故〗

发 音 zhǐ lù wéi mǎ

释 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 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 例 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负荆请罪 〖成语典故〗

发 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释 义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 例 我今特来寻贤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入木三分

发 音 rù mù sān fēn

释 义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 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示 例 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鞠躬尽瘁

发 音 jū gōng jìn cuì

释 义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 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示 例 臣只有一片愚忠,~。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四、“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楚河汉界”“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的意思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项羽的兄弟,时为项羽手下的武将。沛公:刘邦,他原是沛县小吏,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起兵响应,人称沛公。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鸿门宴上项庄以舞剑为名,想要刺杀刘邦。比喻表面上有正当名目,实际上却别有用心。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羽大军进驻鸿门后,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平息这场风波,打算和谋士张良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觉得刘邦很真诚,便设宴款待。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对他们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必须杀掉他。席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项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出去叫来了项羽的兄弟项庄,说:“你进去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杀了沛公。”项庄进了屋,拔出剑在沛公面前起舞。这时,项羽的族叔,也就是张良的故友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为了保护刘邦,项伯拔剑与项庄对舞。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此情形心里非常着急,便出去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对他说:“沛公现在很危险,项庄表面上舞剑助兴,但实际上想杀沛公。”樊哙听后,便强行进了营帐,恶狠狠地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杀有功之臣。过了一会儿,刘邦乘上厕所的机会逃回了自己的军营。从而获救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也有同名歌曲

霸王别姬 释义 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