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小故事
张姓传说、百姓传说、王姓传说、于氏传说、李姓传说等。
1、张姓传说
张姓传说张氏得姓于远古时期的挥,据说他发明了弓箭,因此才有了弓长张这个姓氏的诞生,所以 张字由弓而来。
2、百姓传说
百这个姓氏,相传是春秋时期秦国名人百里奚的后代。百里奚所在虞国被晋国灭亡后沦为战俘。成为一个叫晋伯的人的家奴。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秦国的君主秦穆公赏识。被用五张羊皮换了自由身,留在秦国辅佐秦穆公,后来官至大夫人称五羊大夫。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
3、王姓传说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
4、于氏传说
于氏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唐宪宗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于氏。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所定的皇族七姓中,有复姓淳于氏。到了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因为“纯”、“淳”二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讳,遂将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
不过,到了宋朝时期,该支于氏族人中有部分人又恢复为复姓淳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于氏、淳于氏同宗同源。
5、李姓传说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官职为姓也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儿和儿子开始逃亡。逃亡过程中母子俩摘取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张姓
百度百科-百姓
百度百科-王姓
百度百科-于姓
百度百科-李姓
你知道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小故事吗?可以说一说,
故事:
1.黄——相传黄姓是伯益之后。伯益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时。周代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是伯益后裔的封国。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消灭掉,其子孙以国为姓,称黄氏。据考证,黄姓最早南迁到宁都黄石田坑。黄姓也是唐朝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黄姓氏宁都第三大姓,也是赣南客家大大姓。
2.周 ——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于是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
3.赵 ——造夫从华山一带得到8匹千里马辣的车子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头功,周穆王就赐给他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4.徐 ——相传徐国是夏、商、周三代的诸侯。在周穆王时的徐君偃聪明仁爱,很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后来他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剑,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周穆王此时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立即收兵,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周穆王见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5.高 ——相传齐太公的六世外齐文公有儿子受封于高,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溪联同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为了表彰溪的功劳,便赐他以祖父之名“高”为姓。高姓是唐至五代南迁到赣南的,也是早期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6.何 ——何姓是以讹诈产生的姓字。秦灭六国后,韩姓子孙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落在江淮一带。按当地人的中音,“韩”字被读成“何”音,后来以读者误写成“何”,沿袭下来便成了何氏。此外,汉代何苗,本姓朱,冒姓何,子孙沿袭形成何氏的另一支。何姓始祖何太郎生于唐昭宗景富元年,后南下福建宁化做官。
7.罗 ——相传古代有一个部族首领受封罗国。国人以国为姓,称罗氏。后另有唐代西突厥可汗河清代爱新觉罗氏的后代改姓罗。可见,罗氏时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罗姓时唐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
8.朱 ——朱姓本姓邾,后来演变成朱还有一段历史。相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但他们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因而去掉耳旁,改姓朱。这便是朱姓的由来。朱氏先祖中原南迁,移居吉安,再移居赣南。
9.林 ——相传比干是纣王的叔父,他见纣王行事无道,不听臣谏,就叹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于是进宫进谏。可纣王不但不听,还杀了比干。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已有身孕。听到消息后,她立即与婢女逃到牧野(今河南涉县境内)避难。在树林石室产下了一个男孩,名坚,字长思。直到周武王伐纣后。陈夫人才把坚送回国。周武王认为坚是在长林中所生,所以赐他以林姓。这便是林姓的由来。
10.邓 ——邓姓来源有三个传说:一个是夏朝时帝仲康的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县),其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称邓氏,第二是商代高宗封其叔父于邓国,其后代以邓为姓,称邓氏;第三个是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被封为邓王,其后世子孙也称为邓氏。邓氏望族居住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
扩展资料
中国姓氏数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宋代《百家姓》收入628个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1594个姓氏。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