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宗教?
印度少数民族很多,有几百个据1981年统计,共5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数最多的有贡德、桑塔尔、皮尔 、吴朗沃、孔德和蒙达等,人口在200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达曼人,只有几百人。少数 民族的分布不均,虽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但其中在9个邦少数民族的人数较多,人口超过1 0万,它们分别是:中央邦(824万人)、奥里萨邦(492万人)、比哈尔邦(473万人)、古 吉拉特邦(331万人)、拉贾斯坦邦(306万人)、安得拉邦(157万人)。这9个少数民族超 过3293万人,占印度少数民族总数的86.66%。此外,那加兰邦和梅加拉亚邦也是以少数民族 为主体的小邦,其人数分别占全邦人数的88.6%(52万)和80.48%(101万)。�
由于印度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生产发展很不平 衡,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谋生方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采集渔猎型�
这类少数民族分布在印度各地,其中有柯钦的迦德尔人,泰米尔钠 德邦的马拉本特拉摩人、巴里扬人、巴尼扬人、伊普拉人、吉隆巴人、高亚人、贡达雷迪人 ,安得拉邦的金纠人、耶那迪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克达克利人,中央邦的克马尔人、白伽 人 、阿布其马利亚人,比哈尔邦的霍尔人、克利亚人、比尔吉亚人、帕拉西亚人和科尔瓦人, 北方邦的拉吉人,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马拉潘塔兰人、阿兰丹人、库龙巴人和安达曼群岛 的昂吉人、杰拉瓦人、森蒂奈尔人、尼克里人、尚彭人等。这些民族至今还处在靠天然资源 维持生活的阶段,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懂农业,或对此不感兴趣。他们分许多群体,多数以家 庭为单位,有时狩猎也几家合作进行。住在小山林里的民族靠采集野果、野花、块茎、蜂蜜 、野菜谋生。同时也猎获野猪、猴类和野鸡等飞禽以及其他一些小动物。近年来,商 人们与他们有了较多联系,他们开始吃大米和穿衣服了。因此,其生活发生了变化。�
(2)游牧型�
一些少数民族主要靠游牧为生。主要有南印度尼尔吉利地区的多达人、 喜马偕尔邦的古贾尔人、北方邦的婆迪亚人等。他们几乎完全以放牧为业。靠吃牛奶、奶制 品、野菜、野果为生,有的也吃各种肉食。他们的放牧有固定的范围。夏季,全家带着 牲畜和家中的财产用具,到高山地区和森林地带放牧;冬季,再返回山下的平原地区过 冬。现在他们的放牧受到了一定限制,只能在森林局允许的地区放牧。�
(3)刀耕火种农业型�
印度有近5400多万少数民族,其中8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但不同 地区,不同民族所采取的生产方式不同,有的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耕地经常变动;有的采 用较先进的耕种方法,使用固定耕地。阿萨姆地区所说的秋摩或叫纠摩,奥里萨地区所说的 拉马、达哈、达里、包都、迦马纳、高孟、古里亚和各加尔杰斯,都是指这种经常更换的刀 耕火种的方法,在阿萨姆、蒂里普拉和曼尼普尔地区的洛哈尔、安加米那加和古喀人,孟加 拉的莫尔巴哈里亚人,比哈尔邦的阿苏尔人,奥里萨的沙奥拉和纠昂格人,北方邦的高拉瓦 以及中央邦的白伽人和贡德人中特别普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由于多采取伐林造田的办法,已严重危及到生态平衡和导致水土流失, 所以印度各邦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这种乱砍乱伐现象。�
(4)固定耕作型
印度大部分少数民族已跨过了刀耕火种阶段,采用了固定耕作方法 ,如比哈尔邦和孟加拉邦的桑塔尔人、奥朗沃人、霍人,北方邦的塔鲁人、高拉瓦人,中央 邦的贡德人、皮尔人、皮拉拉人,拉贾斯坦邦的皮尔人,奥里萨和泰米尔纳德的沙奥拉人和 尼 尔吉利的巴达迦人等,这些民族在农业耕作和管理方面已相当进步。他们使用牛、犁、耙、 锄,犁田耙地,也用水渠和浇水灌溉了,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由于生产水平很低,大多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再加上高利贷商人对他们重利盘剥,所以 他们一般较穷。近年来,各邦政府为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的利益而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无 地人分土地,还帮助他们解决耕牛、种子、农具、住房以及其他同生产和生活有关的�问题 。
(5)劳工型�
有些民族之所以从事劳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丧失了土地,生活无着落 ,或者因他们的住区附近有了工业。一些原来从事农业的民族现在为人打短工,当农业工人 或在工业部门当杂工。据统计,约五分之一的工人为农业工人。有的做季节工,有的在林场 、牧场、渔场、茶园或果园中工作,不少人在矿山、工厂、铁路、公路和建筑行业中干活。 在阿萨姆茶园做工的大多是从孟加拉、比哈尔、中央邦和奥里萨等邦来的桑塔尔人、奥朗沃 人、蒙达人、克里亚人、贡德人等,其中比哈尔邦的奥朗沃人最多。另外,在孟加拉、比 哈尔、中央邦、奥里萨、安得拉等邦工作的矿工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贾姆歇德普尔的塔塔钢 铁厂的工人几乎全是桑塔尔人和霍族人,中央邦的大部分锰矿工人是少数民族,比哈尔的云 母矿工中有上百万工人也是来自少数民族。�
(6)民间艺人型�
有些少数民族专靠卖艺谋生,他们以唱歌、跳舞、弹奏、杂耍、耍 蛇等为生,生活并不安定。如安得拉邦的帕尔丹人、奥贾人卖唱;多马拉人、比努卢人演杂 技;帕卢库姆古拉人、帕丁提高拉人和巴胡鲁帕人耍魔术;拉贾斯坦的卡尔拜里亚人耍蛇 ;北方邦的纳特人、萨陪拉人等以弹唱、跳舞等谋生。
宗教嘛~~~大的就只有佛教和印度较了
印度有多少人口?
截止至2020年,印度的人口有13.24亿。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扩展资料: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
印度有多少个名族?
印度人种复杂,由几支组成。澳亚人是印度古代民族之一,他们从西方进入印度,以后分布开来,蒙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孔德人和卡西人等就是他们的后代。 印度的孟加拉人主要分布在孟加拉邦。在远古的时候,孟加拉地区的居民属于亚澳人种 。他们操亚澳语,这种语言现在还有,可以在土著人中找到痕迹。这些土著民族中的高尔人 、布林德人、崩德拉人、尼夏德人等,在《往世书》里都有记载,这证明他们是很古老的。 孟加拉人的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鱼。孟加拉人有名的甜食是拉斯古拉(一种带甜汁的元宵)和生代西(一种奶 酪糖)。 安得拉人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等地。安得拉人还保持着种姓差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同一个种姓又分为数以百计的副种姓。 奥里萨人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属原始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合种。 奥里萨人一般直率诚实,勤劳本分,笃信宗教,热爱和平,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素有天真无邪之称。他们的主食是米饭,副食有鱼虾、豆制品和各种蔬菜,香蕉、椰子常做早餐。 马拉提人亦称马拉塔人,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马拉提人喜欢摔跤,印度的大力士以马拉提人居多,他们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马拉提人的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米饭、面饼、奶、奶油、酥油和蔬菜,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这里也同样流行。马拉塔人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最大的节日是耿乃希节。 古吉拉特人(旧译瞿折罗人)是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古吉拉特邦,在其邻邦也有少量分布。古吉拉特人操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语属印度雅利安语系的晓尔塞尼·阿布婆朗希语的 范畴。 古吉拉特人成分复杂,有拉吉普特人、古贾尔人、巴拉斯人、鲍哈拉人和科杰人等。 古吉拉特人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烟草、棉花、甘蔗等。 大多数古吉拉特人食素,爱用辣椒等调料,而且对奶油、豆粉、甜食颇感兴趣。 印度斯坦人为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以及比哈尔邦的西部地区,属于混血人种。 大部分印度斯坦人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均为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绝大多数人信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和豆类等,一部分人在工 厂、矿山做工。手工业纺织较为发达,以棉纺、刺绣、金属等精巧手工业著名。 拉贾斯坦人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拉贾斯坦邦,其相邻各邦也有少量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型。民族成分复杂,历史文化悠久。操拉 贾斯坦语,该语言包括7大支,50多种方言。7大支是:马尔瓦里语、中部和东部拉贾斯坦语 、东北部拉贾斯坦语、马尔维语、西部拉贾斯坦语、皮利拉贾斯坦语和东旁遮普拉贾斯坦语 。 那加人是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大多分布在那加兰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的卡斯山区.那加人居住的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地,山高谷深,景色壮丽。他们以农业和狩猎为生,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等。那加人属于蒙古人种,来印度后又形成不少分支。 印度的少数民族(即部落民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印度现有400多个少数民族,约有5900万土著部落民。人口超百万的部族有9个,最少的暗达曼人只有几百人。 迦洛人又叫阿吉格芒呆人(山民之意)。他们主要分布在迦洛山区,该区面积约3000多 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0余万。此外,在山区周围的平原以及瓜尔巴拉兰地区散居着不少迦洛人。 迦洛人主要有三大支派,或叫三大家族:即马拉格、毛米恩和桑格麻。各家族又有许多 分支,例如阿外、阿梭和西拉等等。他们是不同家族通婚后出现的新家族。 桑塔尔人是印度人数最多的部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比哈尔、西孟加拉和奥里萨等地 。他们主要以务农为业,也善于狩猎。桑塔尔人皮肤黝黑,长头型,前额宽阔,眼睛呈黑褐色,鼻梁笔直,嘴唇稍厚,额骨突 出,头发卷曲,胡须稀疏,中等身材。桑塔尔人操桑塔尔语,属于印度最古老的一种土语。
印度有多少民族
印度号称人种博物馆,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全国现有语言和方言1652种,分属四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孟达(南亚)语系。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有15种,并被宪法列为主要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91%的印地语为官方用语。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
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印度的民族构成与其分布情况:
人口1000万以上的民族:
1.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s)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4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K.马克思、F.恩格斯的关切和重视。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2.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属不同人种类型。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泰卢固人 (Telugus)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印度有多少个民族,多少种语言?
印度有两千多个民族,数百种语言。从人种学上看,最多的是来自欧洲的所谓雅利安人,还有来自南洋的、来自缅甸的和原住的黑人。
种姓制度和民族有关系但又不是一样的东西。种姓的原始意义是颜色,是为了保持来自欧洲的皮肤白的人不受原来的黑皮肤的人的污染,但是后来逐渐演变为社会阶层和分工,在同一个民族中有高种姓也有低种姓,但是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者则肯定是少数族裔。印度东北部的少数民族是没有什么种姓的。信仰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讲种姓,穆斯林和基督教不讲种姓,佛教讲众生平等也是对种姓制度的突破,但是现在印度已经没有多少佛教徒了。
智商这个东西不可靠,根据英文网站,很多人相信印度人的平均智商是94,而如果只算印度斯坦的话智商可能超过100。我觉得这都是推测而已,没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