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多大 多大面积
地球面积5.1亿平方公里
地球的南北径约6357公里,赤道半径约6378公里,赤道周长约40076公里。如果以5公里/小时的速度步行绕地球一圈,一天步行8小时需要将近三年时间,大约需要1002天。
地球面积5.1亿平方公里之大,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其中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宽约19000千米,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
扩展资料:
地球是有五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包括大大小小的岛屿。大洋则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分散的海域。地球的海岸线共35.6万千米。
地球中生活的人类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约有70.58亿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的总面积是多少???
地球总面积是51000万平方千米
计算过程:
36000÷12/17;
=36000×17/12;
=51000万平方千米。
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当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扩展资料:
运算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例:8÷2=4。
2、被除数÷商=除数,例:8÷2=4。
3、商×除数=被除数,例:4×2=8。
分数除法应用题:先找单位1。单位1已知,求部分量或对应分率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乙数的几分之几是甲数,求乙数,就用甲数除以几分之几。
如:一个数的2/3是32,求这个数。就可以用32÷2/3=32×3/2=48。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数除法
地球的面积有多大
地球的表面积大约是五亿一千零一十万九百三十四平方公里, 1.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形的球体,赤道有些微 的鼓起。 2.地球中心到北极的地球半径约6356公里,地球中心到赤道的半径则约6378公里。 3.地球的表面积大约是五亿一千零一十万九百三十四平方公里, 4.体积大约是一兆零八百三十三亿一千九百七十八万立方公里.
地球土地面积有多大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广阔无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飞机,从空中往下看,更会感到大地真是辽阔无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 800亿立方公里,重约60万亿亿吨.假使从它的最北端的北极一直向南走,到达它的最南端的南极,得有2万公里.这么远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连续不断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时能飞行800公里的喷气式飞机,也得2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只是地球的半个圆圈.假如我们沿着它的最大纬线圈——赤道,向东或向西行,整整飞行一圈,再回到原出发点,那就需要50多个小时,要连续飞行两天多.想当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时间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积相比,整个地球面积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53倍,是英国本土面积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这么大的面积只有29%是陆地,71%都是海洋.
地球的大小,可以用多项指标去描述.现告诉你一些指标的数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004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0千米;
地球的极地半径为6356.755千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8×10(3次方)千克/立方米;
地球的质量为5.974×10(24次方)千克;
地球的体积为1.083×10(12次方)立方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为5.11×10(8次方)平方千米.
地球的体积为1.083X1021立方米.用举例的方式来解释,假设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一圈要走801天.2300多万人手拉手站成一圈,才能把地球围住.按全世界人口50亿计算,人均占有地表面积仅0.1平方千米,若只计算陆地面积,人均占有不足0.03平方千米.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地球的体积比最小的冥王星大110倍,是最大的木星的1/1316.地球的体积比月球大48倍,是太阳的1/130万/
地球的总面积是多少
地球总面积约为5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只占地球表面的29%,而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的71%.
地球的面积多少???(急需)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29%。
中国的面积占地球面积的1.88%
以下为其他答案: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 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29%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