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买冰核
张范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名言,套用这句名言,解释一种工艺、一种职业存废的原因,用“业竞天择,用者生存”八个字作答,说恰如其分可能不太谦虚,但起码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在历史长河的淘漉中,在天物竟择的拣选下,很多行当因社会需求的消失被淘汰,被送进博物馆,放进记忆的时光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所谓冰核,其实就是冬季从坑塘河渠中凿取天然冰,经窖藏,至盛夏取出售卖的冰块儿。冰核在想当年是重要乃至主要解暑食品,也是典型的穷人食品。
记得小时候县城的冰棍厂就一个,在我们北街南头路东。那时候的广告语是“冰棍儿3分儿1根儿,5分儿两根儿”,这个价格,用现在的眼光看实在是太便宜了,即使这么便宜,但大人也是舍不得给买的。毫不夸张地说,在夏天买冰棍吃的家庭是少之又少的。
而人们关注最多的还是冰核,原因很简单,一是相对便宜,更关键的是它还可以拿废铜烂铁来换。
卖冰核的一般都骑着自行车或推着一个平板车,车上放一块儿托板,托板上垫上麦秸,麦秸上再铺一层塑料布,把整块冰裹好后还要再在外面盖一层棉被,以防止过快融化。
记忆中,卖冰核的都不是本地人,因为他们所操口音和我们不一样。而且卖冰核是不吆喝的,广而告之的方法就是用小锤敲击铳冰的錾子,“当儿、当儿、当儿……”的一响,我们就在家了呆不住了,不管正在干着什么,要么拿些碎铜烂铁,要么磨着大人要几分钱,即便一无所获,空着手也要到外面看看。有的干脆拿个小碗接一些化下来的冰水,喝上一口似乎也就有了一种极度的满足感。
无论买还是换,都是不用秤也不用量具的,全凭感觉。拿来几分钱、递过几块铁,卖冰核的就拿小锤用錾子从大块冰上铳下一块来,再作必要的分割后放到你的碗里或盘中。在铳凿的过程中蹦落的碎块,不是很大的他也会都送给你,这是顺水人情,因为不抓紧时间卖,冰会越化越少,一会儿就都化成水了……
现在恐怕没人敢直接喝坑塘河渠中的生水了,而在想当年是喝之无妨的,在买到的冰核里甚至有的还能见到细小絮状黑色河泥,不过我们不嫌。放进嘴里,咽到肚里,照样凉快异常。说不定还可以依此讨个便宜价,让卖冰掌柜多给一些。
不知是抵抗力强,还是污染程度低,吃了以后从没闹过肚子。
2021年8月5日00:11:44
二、骆驼祥子里冰核是什么?
冻结核和凝华核总称为冰核,冰晶本身就是冰核。冰核不要求能溶解于水,但要求其分子结构与冰晶类似,便于水分子在核面上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冰晶。水汽能在冰晶表面上直接凝华,使冰晶不断增大,过冷却水滴与冰晶接触一般也会立刻冻结,所以冰晶本身就是冰核。
三、冰核是什么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
冰核:冬储夏用的天然冰。
冬储夏耗用“冰核儿”
冬储夏用冰自然,腊月冷凄汗吹干。
借得数滴辛苦泪,不知人生几何全。
要说杏核儿、桃核儿,那是小时候常抓在手里把玩的“道具”。说是“核”,那就是支撑白杏粉桃的成长动力。真要是没那玩意儿在中间撑着,真还不成!要说冰核儿,可不是什么“核心”,也不是家家户户都用得上的宝贝疙瘩。暑夏里谁不贪凉?老北京那会儿,大热天里只有深宅大院的主儿,家里预备着冰鉴盛满冰核;市面上讲究点儿的街铺子饭庄子这会儿时辰把库房收拾的利利落落的,一准儿用冰核把库里蓄满喽!
打老远的年代,北京城里头就有这样的职业:拉冰核儿。
暑热当头,冰鉴当家。客来客往,离不开客套。那都是深宅大院,大户里的“讲究”。一般人家粗茶淡饭,最不济了到肉铺子里割上些肉,三下五除二没有留到下顿儿的。“吃了上顿没下顿”那可就是“礼节”。酒肉招待,有钱人家才能做到有头有脸儿。宾客满门流水席,鸡鸭鱼肉上满桌。免不了平日里常备一些,以应急之用。于是,靠着厨房备块儿“镇”东西的地儿,那就是冰鉴。说白了吧,就是那个时候的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