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三股四旋五基本公式
a*a+b*b=c*c
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的解释
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一边为三,一边为四,那么斜边为五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a+b*b=c*c
提醒: 更好的写法应为:勾三股四弦五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一边为3CM,一边为4CM,那另一半为5CM。勾三股四弦五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为2。故有 “勾三股四弦五径二”之说。
扩展资料:
勾股定理的推导:
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书中给出勾股定理的以下证明。设△ABC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A为直角。从A点划一直线至对边,使其垂直于对边。延长此线把对边上的正方形一分为二,其面积分别与其余两个正方形相等。
在这个定理的证明中,我们需要如下四个辅助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应边和这两组边所夹的角相等,则两三角形全等。(SAS)
三角形面积是任一同底同高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任意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其二边长的乘积。
任意一个矩形的面积等于其二边长的乘积(据辅助定理3)。
证明的思路为:从A点划一直线至对边,使其垂直于对边。延长此线把对边上的正方形一分为二,把上方的两个正方形,通过等高同底的三角形,以其面积关系,转换成下方两个同等面积的长方形。
设△ABC为一直角三角形,其直角为∠CAB。
其边为BC、AB和CA,依序绘成四方形CBDE、BAGF和ACIH。
画出过点A之BD、CE的平行线,分别垂直BC和DE于K、L。
分别连接CF、AD,形成△BCF、△BDA。
∠CAB和∠BAG都是直角,因此C、A和G共线,同理可证B、A和H共线。
∠CBD和∠FBA都是直角,所以∠ABD=∠FBC。
因为AB=FB,BD=BC,所以△ABD≌△FBC。
因为A与K和L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四边形BDLK=2△ABD。
因为C、A和G在同一直线上,所以正方形BAGF=2△FBC。
因此四边形BDLK=BAGF=AB²。
同理可证,四边形CKLE=ACIH=AC²。
把这两个结果相加,AB²+AC²=BD×BK+KL×KC
由于BD=KL,BD×BK+KL×KC=BD(BK+KC)=BD×BC
由于CBDE是个正方形,因此AB²+AC²=BC²,即a²+b²=c²。
此证明是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书第1.47节所提出的。
由于这个定理的证明依赖于平行公理,而且从这个定理可以推出平行公理,很多人质疑平行公理是这个定理的必要条件,一直到十九世纪尝试否定第五公理的非欧几何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沟三股四玄五
二、勾三股四弦五,是什么
“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的一个特别的例子,由西周初年的商高提出。但只是适应于直角三角形(3角度数为36.8698976 °,53.1301024°,90°)。
中国古代称短的直角边为勾,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据我国西汉时期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约公元前1100年,人们已经知道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就是五。
勾三股四弦五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为2。故有“勾三股四弦五径二”之说。
外国的勾股定理
远在公元前约三千年的古巴比伦人就知道和应用勾股定理,他们还知道许多勾股数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内收藏着一块编号为“普林顿322”的古巴比伦泥板,上面就记载了很多勾股数。古埃及人在建筑宏伟的金字塔和测量尼罗河泛滥后的土地时,也应用过勾股定理。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因而西方人都习惯地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公元前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第Ⅰ卷,命题47)中给出一个证明。
1876年4月1日,加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一个证法。
1940年《毕达哥拉斯命题》出版,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法。
三、勾三,股四,玄五的三角形各个度数为几
怎么可能是30,60,90呢,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一个30度的角,那肯定有一条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这是个定理,3,4,5三条边明显不满足这个条件嘛。
其中一个角是90度是肯定的。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另外两个角可以用正弦定理求:
3/sinA=4/sin(90-A)
其中A是3对着的那个角,90-A就是4对着的那个角,转换一下:
3/sinA=4/cosA
再转换一下:
3/4=sinA/cosA=tanA
这不是一个特殊角,得查表看看tanA=0.75对应的那个角是多少度,不然神仙都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