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颜回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481年,那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年,鲁国哀公执政的第14个年头。鲁国的一个学者走了。在一片不安静的气氛中,他安静的离开了人世。他,就是颜回。 史记里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则亡。’” 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颜回好学,但短命而死,而且二十九岁时头白就全白了。在这里重复的早死和短命的字眼,再加上这个二十九岁三个字,很容易让我们以为颜回是29岁时死的。如果真是29岁时死的话,那的确不算长命。不过,颜回死时,却已经活过了人生的41个年头。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二、历史上颜回是怎么死的
颜回劳累而死。
颜回归鲁之后,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三、颜回怎么死的(原话)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头上,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但他命太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四、历史上颜回是怎么死的?
据说因病而死。
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拓展资料: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名字由来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即漩涡激流中的水。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网页链接资料来源于历史趣闻网
五、历史上,颜回为什么会英年早逝?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在孔子的诸多弟子当中,以颜回最能得到夫子的欣赏。因为颜回品性温和、谦恭、好学、饱学而冲和,更加上他安贫乐道,在《论语》中孔子是不止一次称赞过颜回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孔子所说的那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以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也能够十分清晰地感觉到孔子对颜回的偏爱:我估计,大约孔子打算让颜回将来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但是,天妒英才,颜回在活到二十九岁的时候不幸死去了。《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孔子对于颜回的死是这样感叹的:“噫!天丧予!天丧予!”(哎,天灭我呀,天灭我!)由此可见孔子对于颜回的死是多么的心恸、悲伤!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回死了,弟子们想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弟子们依然厚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呀,把我看待得如同你的父亲,我却不能够看待你如同我的儿子呀(意思是不能按照孔子安葬自己儿子孔鲤的样子安葬他)。现在这样不是我的主意啊,是你那班同学干的呀。)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回死了,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他的车来为颜回置办椁。孔子说:有才也好,无才也好,总是自己的儿子。我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就只有棺而无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来为颜回购买椁而让自己步行。因为我过去当过大夫,按照礼制是不可以步行的。) 孔子可真的算得上是颜回的知己了。因为孔子知道,假使按照颜回的意愿,他也不会赞成父亲的做法的。因为,儒家的礼制对于一个儒生来说,是何其重要的东西!假使孔子听从颜路的话,那么颜回一世的英名怕是毁于一旦了。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问孔子,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我们还不能把人侍奉好,又怎能侍奉好鬼神呢?子路又说:“我大胆地问,死又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生的道理我们还弄不清楚,又怎能够懂得死呢?”) 颜回死了,孔子还没有从悲伤之中走出来。子路又觉得自己的年事已高,有些时候就会不经意间想到关于死的问题。于是他壮着胆子去问孔子,孔子当然知道子路的心思。但是对于死,他又能够对自己的弟子说些什么呢?他只能用“未知生,焉知死”来开导子路而已了。 颜回死了,子路也老了。这个强亢一生的老人,大约也有了迟暮之感了罢?他原先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但现在他也想事事鬼神的事情了。孔子大约看出了子路的心思,于是想拉他一把,推他一把,想把他从衰老和死亡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但是子路心中死亡的阴影大约太沉重,他动情地问自己的老师:“老师,您给我谈谈死亡吧。”孔子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你的人生还长着呢!你还没有活够呢!做人的许多道理你还不明白呢!还有许多事业等待你去完成呢!谈什么死啊?” 孔子的这种拒绝、斥责的语气,实际上是对子路的安慰。孔子知道,若不能揩拭去子路心中死亡的阴影,便只能用生的光芒去覆盖这种阴影了。但是孔子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呢?〈论语〉中的记述却嘎然而止了。大约是子路慢慢地站起来,默默地走开了吧?大约是孔子看着子路这个向来秉性直率、冲动的学生默默离去时有些蹒跚的背影,心中也升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罢?毕竟,那个时候孔子自己也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