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著名的画作有哪些?
1.毕加索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尔尼卡》、《和平鸽》、《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2.各作品简介:
《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威农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卡思维勒像》 是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和平鸽》
《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于塞纳河畔阿尔让特伊的一个漆工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是业余画家,这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尔,不久他便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1902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受到博纳的指导,后又转入安贝尔学院。他于1904年创办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在参观了秋季沙龙之后,他对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遂在以后两年中参加了野兽派绘画运动。不过,他的作品却以其“安详如歌一样”的基调,与那种色彩强烈、笔法奔放而令人兴奋的地道的野兽派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性情极为平稳,因而不滥用野兽派画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亚等合著《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戴帽子的男人》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可想象画家在作画时,是何其的酣畅淋漓,画家在晚年还能保持如此的创作精力,实则难能可贵。这大概也是毕加索长时间内不断变换画风,在流派林立的20世纪画坛依然屹立不倒之原因所在。
《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立体主义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20世纪30年代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画面展现了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此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兽行下,人民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它是一件且有重大影响乃历中竟义的本作,些加索的作品不仅具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风格,同时也汲取了印象派、野兽派的画法,毕加索多用变形抽象象征的创作手法
世界四大名画是哪四幅
世界四大名画分别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格尔尼卡》和《星月夜》。
1、《蒙娜丽莎》,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这幅画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作品中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2、《最后的晚餐》,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
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沃尔夫林认为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这一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种种“同一性”,预示了巴洛克风格的到来。他把圣经文本中存在的“圣餐设立”和“宣告背叛”这两部分相矛盾的内容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这种创造能力同样是史无前例的。
3、《格尔尼卡》,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
这幅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4、《星月夜》,画家:文森特·梵高。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格尔尼卡反映了什么内容?在这幅画中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内容是:西班牙内战时期格尔尼卡被德军轰炸机轰炸为平地的惨景。
作者的寓意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反对暴行,用抽象的形式去表现对战争的厌恶。
扩展资料
1、画面详解: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2、画面象征:
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比喻了在战斗中最无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妇女,她朝着自由女神走去,象征着人们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个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着战斗中不屈的战士,他手那拿一支剑,最妙的是他剑上的小花,赞颂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尔尼卡(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