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扇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
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团扇起源于中国。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二、团扇的历史
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团扇的雏形。团扇的历史起源由一种叶子宽大的树枝,折而不断,倒悬空中能来回荡动,不摇自扇,便生风生凉。人们受了启发,取来枝叶,置于室内,用绳拉动,也栩栩有风。
商周,为了更方便,团扇就改绳为柄,用手握拿了。不过,手握的团扇最初是用在车舆上遮挡烈日的,有点类似于伞的功能。扇子也由蒲草,转变为竹制,再后来是禽鸟的羽毛制作雉扇,用在贵族、诸王外出的敞车之上了。
汉代,还出现了罗绢质地的,在宫中用来障日蔽尘。大约在西汉时,扇子才变得轻小引凉,人们将“摇风”、“凉友”、“快哉风”等美名赋予它,还变着法子来改良扇子的容颜,于是出现了竹制的竹扇、羽毛制的羽扇、罗纱制的纨扇等等。
古扇中以竹扇最多,最易制作,也最为家常,有首班婕妤的名诗《团扇歌》,借团扇作赋以自伤,借的就是这纨扇。
唐代诗人杜牧写失意宫女的名诗《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宫女的“轻罗小扇”,说的也是纨扇。
三、团扇是什么意思?
1.古代女子使用的扇子叫做团扇,又称宫扇、纨扇。
2.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团扇起源于中国。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3.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4.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
四、团扇的历史和含义
团扇象征了团圆美满之意,中华民族的传承中,扇文化是器物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而团扇则是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
团扇的历史和含义
古代团扇的形状各种各样,有圆形团扇、花瓣形团扇、长方形团扇、芭蕉式团扇、桐叶式宫扇等等。
团扇也被叫做合欢扇,最早寓意着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后来慢慢也引申为对每一个家庭的祝愿,阖家欢乐。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