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踏飞燕出土于哪里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正式名称为“东汉铜奔马”,出土于我国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在收藏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显示了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重要象征。

其整个造型独具韵味,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只见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全身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实在令人惊叹。

马踏飞燕的文化寓意

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汉武帝作《天马歌》,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

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汉代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在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是常见题材。铜奔马别具一格,与其他车马相互衬托,体现了墓葬随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马踏飞燕"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1969年,正是备战备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9月10日,挥舞着镢头的村民,挖到了坚硬的石头,村民将浮土层刨开后,发现是一块砖头。随即发现了砖头砌的墙体。于是村民们将砖拆开,发现是一个墓室。

大队的干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他们带着马灯、武器由地道进入墓室,进行查看。这时发现,这是一个古代的墓葬。一些墓室中,放着铜马铜车,这些铜车马并不是很高。很快,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当时,发现墓内有铜车马和其它文物就让生产队会计负责,用麻袋将这批文物搬运到生产队的库房保管,队干部们还列出了一个入库文物清单。

雷台汉墓出土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和一件罕见的铜奔马,在甘肃省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少见,说明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后来,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党寿山先生亲自用架子车,将文物搬运到武威文庙大殿保管起来。到11月和12月间,雷台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后两次被调到了省上。不过此时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铜奔马的价值。

真正认识铜奔马价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铜奔马的伯乐。当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对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据亲历者说,当时,让郭老大加赞赏的两件国宝是唐代金银棺和东汉铜奔马,并且说“这两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轰动。你们好好宣传,我回去也给你们宣传宣传。”后来,铜奔马在北京的展览上才一鸣惊人。

扩展资料

东汉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整体上看,东汉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东汉铜奔马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2014年02月1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奔马迎春——中国马文物”图片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东汉铜奔马在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

三、“马踏飞燕”究竟是哪里出土的?

“马踏飞燕”这一文物出土于地处甘肃武威市境内的雷台汉墓。这座雷台汉墓是东汉时期的古墓,其内共包含三座墓葬。这座古墓之所以以“雷台”为名,原因在于它建于雷台之下。所谓“雷台”,即祭祀雷神用的土台,建造于前凉时期。雷台汉墓的发现可以追溯回1969年,当时武威当地村民在挖掘防空地道时偶然发现这座古墓的存在。

雷台汉墓被发现之后村民从中挖出了诸多殉葬品,其中包括青铜俑,金器、玉器以及陶器等。而村民在挖出这些殉葬品之后并未擅自将其瓜分、贩卖,而是将它们集体上交到了大队部。而待公社书记得知这件事情之后,该书记为保护这些殉葬品又将此事上报给了上级部门。1969年年底甘肃相关部门做出最终决定,被村民挖掘出来的殉葬品于是全部被送往甘肃博物馆进行保存。

身为雷台汉墓殉葬品之一的“马踏飞燕”,它在面世早期其实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后来直至1971年九月,它的价值才被真正发现。当时郭沫若随柬埔寨到访中国人员一同前往西北访问,而甘肃恰好是他们的访问站点之一。待抵达甘肃之后,他们一行人特地来到了甘肃博物馆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郭沫若看到了“马踏飞燕”,并对它大加称赞。在这之后这“马踏飞燕”又经由郭沫若的大力推荐,继而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出土文物展。伴随着这次展出,“马踏飞燕”彻底引发文物界以及学术界的双重热议,原本平平无奇的“马踏飞燕”自此变身为“无价之宝”。

“马踏飞燕”之所以会引发重大关注,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马踏飞燕”为青铜质地,呈现骏马飞驰之态。它长45cm,宽13cm,重量约为7.15kg。经研究,“马踏飞燕”的制作是先分开铸造各个部位,然后再将这些部位逐一合铸到一起。这匹飞驰状态下的铜马全身上下仅有一个着力点,即它的右后蹄。这只马蹄踏在一只飞禽上方,腿内夹有增加重力的铁芯以用于维持飞马的平衡。

“马踏飞燕”,真正的名字其实是铜奔马。有关于这件文物,马蹄下所踏之物究竟是否为飞燕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件文物的名字才会最终定为铜奔马。而除了马蹄下的飞禽颇具争议之外,这只马匹的“真身”也同样存有诸多说法,其中包括“天马论”、“天驷论”等。

四、马踏飞燕出土于什么墓

马踏飞燕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再加上用鸟形作底座,在艺术上实属一种创造。

更多关于马踏飞燕出土于什么墓,进入: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