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米其林一个卖轮胎的,为什么可以定义餐厅的等级呢?
前些年开始,“米其林星级美食”的概念被国内越来越熟知,有时候人们认为一个餐厅太贵了,可能也会说“这么贵,你以为你是米其林餐厅吗?”
确实好像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将“贵”、“好吃”和“米其林”联系起来,可是对此不了解的朋友肯定会纳闷“米其林不是那个卖轮胎的公司吗?为什么好不好吃是他们去评定,而且受众还那么多呢?”。
所以这次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米其林和“米其林美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卖轮胎的米其林,是怎么开始评定餐厅的呢?
众所周知米其林是一家生产轮胎的著名公司,该公司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很有贡献的,比如在1889推出了第一条可以拆卸的自行车轮胎,在1895年推出了第一条轿车用的充气轮胎,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说,米其林也算得上是“历经百年、贡献卓绝”了。除了在自己“本职工作”上的优秀表现之外,对于专注于美食的人来说,现在说起“米其林”可能先联想到的是“米其林星级餐厅”。
米其林公司对于美食的评定源自于其发行的《米其林指南》这本刊物,其实最初这本《米其林指南》诞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人们多开车出门去找东西吃而已。
因为当时的汽车轮胎产业起步也没多久,人们还不太有开车去旅行、开车去路途远些的地方找东西吃的习惯,所以借着1900年巴黎召开万国博览会的契机,米其林公司将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等等信息整合到一本小册子上,这样就会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意愿开车出去,轮胎消耗的也更快,米其林的生意不就更好了嘛。
随着米其林的发展,这本红色的《米其林指南》名声越来越响、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的游客循着上面的指引去找餐厅品尝美食,也越来越多的餐厅在意这本手册上对它们的评价。而且米其林也很好的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们开始组建专门的美食品鉴团队,不断的去发掘、尝试更多的餐厅,让《米其林指南》愈发的完善。
直到1926年开始正式启用星号作为级别来评断餐厅的优良,由此才诞生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米其林星级餐厅”。
米其林星级餐厅都很好吃吗?到底不同星级代表了什么意思?
米其林真正的星级餐厅有三个标准级别,分别是一星、二星和三星,代表了不同的烹饪水平和推荐程度,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米其林一星:比较优质的烹饪水平,开车路过的话,值得停车一试的餐厅。
米其林二星:出色、优秀的烹饪水平,算是不容错过的、值得驱车前往的出色餐厅。
米其林三星:卓越的、出类拔萃的烹饪水平,值得专门安排一次行程去品尝的餐厅。
除此之外还用叉和匙来代表不同的用餐舒适度,1副叉匙代表及格线的“基本舒适”,叉匙越多说明用餐舒适度越好,最高5副叉匙代表顶级豪华的舒适度,这算是综合餐厅的环境、服务来评判的。
米其林的星级评判主要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比如:食材的水准、烹饪技术和口味、创新水平、烹饪水准是否能稳定维持等等,这其中除了宣传运作之外,也算是得力于米其林堪称“神出鬼没”的美食品鉴团,让餐厅和厨师不敢懈怠。所以这百年左右的时光当中,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前些年也开始进入国内发掘餐厅了。
欧洲之外,“米其林餐厅”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已
虽然米其林在很多国家倍受推崇,一家餐厅如果被评为“米其林星级”餐厅之后就会声名鹊起,但凡事难有绝对,比如对于中餐来讲,《米其林指南》的评定只具备少许的参考价值。
所谓“米其林餐厅”的这个美食文化源自于欧洲的法国,虽然法国的美食也是世界闻名、倍受推崇,美食文化也没有高低贵贱的却别,但美食文化的差异性可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说任何一种美食文化都不单单只是菜肴本身,脱离了当地的人文、物产、历史、饮食习惯等等因素之后,任何美食的魅力都会消弭大半。
所以“米其林餐厅”这种以欧洲美食文化为基础的美食评定方式肯定是具有局限性的,虽然米其林的美食品鉴团是由全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人组成的,所评判的标准也是有食材、性价比、烹饪技巧、创新水平等等硬性条件决定的,但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个人的口味差异、立场不同的选择等等,所以《米其林指南》推荐的餐厅是很好的参考,但并非绝对性的判断。
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于米其林餐厅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收藏哦。
米其林一个卖轮胎的,为什么可以定义餐厅的等级?
素以美食评鉴专家号称的“米其林指南”首次发布了北京版的餐饮指南,还评出了21家“星级餐厅”以及62家“餐盘餐厅”,该名单一时在网上刷了屏。
我们知道,米其林指南一直享有“美食界圣经”的美誉,它对于餐厅的认证就好比金榜题名一样,许多餐厅和高档酒店都以在米其林指南上露名而倍感荣耀。被评上星级的餐厅往往会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食客光顾。而指南本身也被当作是了解一个地方美食的最绝佳途径,很多人旅游之前便会仔细翻看。
这次北京米其林榜单被评选出炉后,米其林餐厅这个概念被更多人所了解,也有不少小伙伴发出疑问,这餐厅榜单的LOGO,怎么和卖轮胎那个米其林那么像呢?这两个看似永远不搭界的行业,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米其林这个轮胎人,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名字——必比登,这个名字来自于法语Bibendum的译音,而它的外形源自于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里昂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堆不同直径的轮胎散乱堆积在展台的入口处,而当时米其林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突然发现,这堆轮胎堆积的形状与人体的外观十分相近,此后一位叫欧家洛的画家就依照那堆轮胎的样子创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造型,那就是由许多轮胎所组成的特别“人物”——轮胎人。
开始米其林轮胎人便作为广告代言人出现在宣传海报上,海报上的他手持装有钉子和玻璃碴子的杯子说到“Nunc est bibendum”(意为:现在是举杯的时候了)。而这个广告宣传语一经推出则立刻成为一句口号,而轮胎人的名字也同时被确定下来,就以一个法语单词Bibendum(必比登)作为名字。
当时卖轮胎的米其林公司,对汽车旅行的发展前景十分的看好。他们认为只有大家多开车、用车,轮胎的销量才会好。所以就义务性的做了一本旅行指南,推广“汽车旅行”概念。将自驾路程中的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厂、拆装轮胎以及与车辆保养相关的与汽车旅行相关信息融合其中,这本工具书就被命名为《米其林指南》。被放在加油站等地,供出行人士免费使用。
出乎意料的是《米其林指南》让法国人爱不释手,原因并非书里介绍的那些加油站、轮胎店,而是因为美食!很多法国人都拿着这本书去品尝其中推荐的各地餐厅,根本无暇顾及原本是重中之重的汽车轮。
收录在《米其林红色指南》里的餐厅,逐渐地被人们称为米其林餐厅。1926年,指南开始用星号来区分餐厅的优良等级,刀叉来表示餐厅舒适度。之后,卖轮胎的米其林,索性把指南里的汽车内容去除,直接变为美食评论榜,也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米其林星级红色宝典。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当然人家轮胎卖的也不错。
米其林一个卖轮胎的,为什么可以定义餐厅的等级呢?
前不久,素以美食评鉴专家号称的“米其林指南”首次发布了北京版的餐饮指南,还评出了21家“星级餐厅”以及62家“餐盘餐厅”,该名单一时在网上刷了屏。
我们知道,米其林指南一直享有“美食界圣经”的美誉,它对于餐厅的认证就好比金榜题名一样,许多餐厅和高档酒店都以在米其林指南上露名而倍感荣耀。被评上星级的餐厅往往会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食客光顾。而指南本身也被当作是了解一个地方美食的最绝佳途径,很多人旅游之前便会仔细翻看。
这次北京米其林榜单被评选出炉后,米其林餐厅这个概念被更多人所了解,也有不少小伙伴发出疑问,这餐厅榜单的LOGO,怎么和卖轮胎那个米其林那么像呢?这两个看似永远不搭界的行业,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米其林这个轮胎人,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名字——必比登,这个名字来自于法语Bibendum的译音,而它的外形源自于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1894年的里昂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堆不同直径的轮胎散乱堆积在展台的入口处,而当时米其林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突然发现,这堆轮胎堆积的形状与人体的外观十分相近,此后一位叫欧家洛的画家就依照那堆轮胎的样子创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造型,那就是由许多轮胎所组成的特别“人物”——轮胎人。
从1898年开始米其林轮胎人便作为广告代言人出现在宣传海报上,海报上的他手持装有钉子和玻璃碴子的杯子说到“Nunc est bibendum”(意为:现在是举杯的时候了)。而这个广告宣传语一经推出则立刻成为一句口号,而轮胎人的名字也同时被确定下来,就以一个法语单词Bibendum(必比登)作为名字。
时间来到1900年,当时卖轮胎的米其林公司,对汽车旅行的发展前景十分的看好。他们认为只有大家多开车、用车,轮胎的销量才会好。所以就义务性的做了一本旅行指南,推广“汽车旅行”概念。将自驾路程中的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厂、拆装轮胎以及与车辆保养相关的与汽车旅行相关信息融合其中,这本工具书就被命名为《米其林指南》。被放在加油站等地,供出行人士免费使用。
出乎意料的是《米其林指南》让法国人爱不释手,原因并非书里介绍的那些加油站、轮胎店,而是因为美食!很多法国人都拿着这本书去品尝其中推荐的各地餐厅,根本无暇顾及原本是重中之重的汽车轮胎。
收录在《米其林红色指南》里的餐厅,逐渐地被人们称为米其林餐厅。1926年,指南开始用星号来区分餐厅的优良等级,刀叉来表示餐厅舒适度。之后,卖轮胎的米其林,索性把指南里的汽车内容去除,直接变为美食评论榜,也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米其林星级红色宝典。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当然人家轮胎卖的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