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意思 人至察则无徒的出处
1、人至察则无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全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
2、出处: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名言名句,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朋友了。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_塞耳,所以_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译文: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宽大怀柔的办法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秉,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
扩展资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寓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无论是要求水不能太清,人不能太严格,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做到宽容待人,在严格与宽容间寻找一个相应的平衡,这样在处人处事时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放下自己的执念,不要死钻牛角尖。
这句话在如今看来,仍然具有十足的参考价值,可见我们的祖先们在总结出这样的话时,脑海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斗争与斟酌,才能总结出如此精辟的话。
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人至察则无徒翻译
1、人至察则无徒释义: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2、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也说“水清无鱼”。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也有一说人察无徒——现代汉语词典。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2、徒;原意为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这里延伸为朋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人至察则无徒是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应该承认,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劝告人们待人少苛求、多宽容的积极意义。时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理解这句俗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在当“察” 的时候也一味宽容迁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时,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当“老好人”。殊不知,这种“慈悲”非但不能赢得多数人的好感,换来所谓的 “人缘”,反倒容易让大家反感。因为回避问题和矛盾,纵容缺点和错误,最终必然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人们对这种不讲原则的“老好人”,怎么会发自内心的真正信服呢?
“察”,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而“至察”就超出了一定的度。“察”而及时适度,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无论对同志、对部队建设,都是负责任的表现。当然,“察”要有道,一方面“察”要注意范围与重点,事关政治立场、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人品道德等原则问题,就应该细察真究,决不含糊;而对那些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纯属个人性格方面的枝节问题,则不必“察”之过细、责之过严。另一方面,“察”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捕风捉影,不无中生有,不夸大其辞,不无限上纲,不简单粗暴,不以权压人。总而言之,处理事情,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绝对化;对待同志,既要真诚批评帮助,又要注意团结。“察”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会有“无徒”之忧了。
在“察”的问题上,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遇事消极应付,“难得糊涂”,当清不清、当察不察者,其举动看似宽容豁达,实则有悖职业道德要求。尤其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肩负着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军队建设加快发展而带领官兵不断修正错误、不懈追求真理的神圣使命,责任和义务都要求我们既要有宽广的胸襟,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又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面前,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私情,敢于直言不讳,勇于较真碰硬。有道是,“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宽则宽、当察则察,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