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五大道有哪些名人故居?它们背后有哪些历史呢?

今天上官将为大家介绍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五大道景区,在186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天津被划为通商口岸,随即英、法、美、德、日等九国相继在天津划分租界,签订北京条约当年在九国租界中面积最大的美英租界就是五大道景区。

五大道凝聚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风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租界洋楼是旧中国饱受凌辱的实证,但也给我们留下了大批建筑艺术的精华。五大道坐落在天津市中心的和平区,共有22条道路,总长度为17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天津城建部门为便于统一管理,将这一地区依照沿东西向,从南到北分布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和成都道统称为五大道地区。

天津五大道,无数名人故居建于此地,曾居住过两位总统和多名领导

自2000年以来也有《金粉世家》、《梅兰芳》、《建国大业》等近百个影视剧组来到五大道独特的风景区来进行取景拍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居住过两位总统,7位国务院总理或代总理。来五大道游览,一般会通过步行和马车两种形式观光。来到五大道,一定要先看看我们五大道上唯一一座王府,即庆王府。它位于重庆道55号,是一座木结构的中西合并式楼房,建筑装修豪华,风格独特,为国家的AAA级旅游景区。

天津五大道,无数名人故居建于此地,曾居住过两位总统和多名领导

大理道两边各式的欧陆风格的单体小楼是非常有特色的,首先是大理道三号蔡成勋旧居。蔡成勋是天津人,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这座小洋楼是在西式风格的庭院中建起了中式祠堂,成为五大道风貌建筑中的一景。是大理道57号有一栋英式建筑,它就是潜伏谍报博物馆,据说电视剧潜伏中的原型人物活动地点就是这里了。位于大理道66号的是和平宾馆,原是孙振芳的旧居,解放以后改为政府招待所。

五大道的名人故居

天津庆王府是庆亲王奕劻长子,乾隆帝玄孙,正红旗总族长,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23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今和平区重庆道55号),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庆王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 解放后,这座昔日的王府先后成为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天津市外经贸委、天津市商务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办公地点。2011年5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依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有机更新”的原则,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庆王府的整修工作。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东北讲武学堂毕业,历任旅、师、军长,军团司令、东北保安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绥靖主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西北“剿匪”总司令等职。1936年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193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基础。

张学良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8号(距瓷房子50米,近滨江道)的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张学良故居风景(二)(18张)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旧宅是顾维钧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27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威灵顿道(今和平区河北路267号),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所在地。

顾维钧旧宅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为三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楼房,共有45间楼房,2间平房。建筑平面布局规整,红瓦坡顶屋面,外立面为红砖清水墙面并砌筑拱券等花样。旧宅室内装修讲究,木地板、木楼梯等保存较好,并设有双槽玻璃窗。旧宅二楼和三楼设有平台,院内种有各种花木。 胡佛旧居是是美国第31任总统在天津的旧居,位于马场道原重庆道小学校址内,有一座楼就是胡佛在天津的旧居 。

胡佛旧居应该是原重庆道小学西楼。这座小楼为英格兰别墅式建筑,砖木结构,主体两层楼房,局部三层并带有地下室。楼房带有宽敞的后院,总建筑面积约3345平方米。这座建筑外表醒目,用红砖青砖分层砌筑,有拱形门洞和拱形大窗。一层入门上台阶后有一个大休息台通进楼内,两侧有瓶状透视矮墙。资料记载,至1942年前,这座楼作为民居,居住着六户市民。1942年后曾一度作为学校宿舍、小学教室等。

如今,重庆道小学整体迁址,原校址已经作为二十中学的部分操场。记者到二十中学采访的时候,一位老师用手指着操场旁一排高高的铁架子告诉记者:“大概那个位置就是原先的重庆道小学。”而那些铁架子下面,大概就是胡佛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吧。 伯苓故居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号(今和平区大理道87号)。

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从北京回到天津,租住于此。 张自忠故居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原西北军系将领、第38师师长、原察哈尔省省主席与原天津市市长、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与北平市市长、第59军军长、第卅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张自忠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36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伦敦道(London Road)(今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60号)。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1936年8月,张自忠在任天津市市长期间,以“庆安堂”名义购得天津英租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一块约4.356市亩的空地,此后开始建设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1936年至1937年期间他在这里居住。这组建筑现为天津市民政局办公用房。

张自忠故居主要包括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总计16间房,在院内另有14间平房,建筑总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其中,主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楼房(局部三层),楼前面用立柱支撑上下两层内廊,楼两侧有对称的外凸多边形房间。房子外立面处理遵循现代简约风格,采用天津地方材料,造型朴实无华。建筑内部一楼设有会议室;二楼设有两座平台;三楼设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大门右侧的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 孙殿英旧宅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冀北民军司令、新编第五军军长孙殿英(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30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今和平区睦南道20号至22号),该建筑如今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2]。为天津市长芦盐务管理局和天津市长芦盐业总公司。

殿英的这座宅邸是在1930年,也就是东陵被盗两年后,为其三姨太购买的。但后来该建筑主要充当孙殿英的驻天津办事处。他在这里主要经营珍宝、毒品、军火、贩、假钞票等业务

孙殿英旧宅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设有地下室)。建筑外部造型高大并且错落有致。其中,正面大型露台具有西洋古典风格,上立有四组绞绳式立柱,柱头装有花饰。顶部内外檐采用拱券窗、矩形窗等建筑形式,是一座具有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特征的西洋建筑。 李爱锐故居为苏格兰运动员,基督教传教士,19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400米冠军、200米赛跑铜牌获得者埃里克·利德尔在天津的故居(1982年美国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火的战车》人物原型),建于1922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剑桥道70号(Cambridge Road)(今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38号)。该建筑现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李爱锐故居为英式现代风格的砖木混合结构平顶楼房,外立面为硫缸砖清水墙面,部分为砂石鹅卵石,墙面新颖别致。阳台墙为砖砌,上部设有方形透视孔。建筑内部设施齐全,装修高级。一楼为客厅、餐厅、备餐室;二楼为居室、书房、卫生间,现仍保持完好。该建筑整体简洁大方,是一座带有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西洋式建筑。 徐世昌为民国总统徐世昌在天津的故居,故居坐落在和平区新华南路255号。徐氏在津置有多处房产,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购得空地一块15.3市亩,修建了九所楼房共计181间,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九座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但自成体系,徐氏自住一所,其余为眷属分住。

徐氏自住的是一个独立大院,占地6.35市亩,共有楼房26间,平房4间,建筑面积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层楼,混合结构,红砖瓦顶。楼门前四磴台阶、平台,红缸砖砌面,一楼有客厅、休息室、更衣室、餐厅、洗澡间等;二楼为卧室、书房、办公室、内客厅;三楼为顶子间。 段祺瑞(1865—1936)自芝泉,安徽合肥人,早年随袁世凯创办北洋新军,1916年袁死后任北洋政府总理,成为皖系军阀实权人物,1920年被直系军阀击败下台,来津在此楼隐居,1924年直系军阀失败,段再次出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又被冯玉祥赶下台,从此回津作了寓公。

段祺瑞位于天津鞍山道38号的旧居是由妻弟吴光新出资兴建,后让于段居住,故被人称为“段公馆’,是当年天津日租界最为豪华的私人公馆式住宅。段祺瑞故居东沿蒙古路,南临鞍山道,西临河南路,北抵万全道。包括主楼、后楼、平房等建筑,整座住宅共有楼、平房74间,总建筑面积3458平方米

天津五大道上的名人故居

顾维钧故居位于今和平区河北路与重庆道(原英租界威灵顿道与剑桥道)交口处,主体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主入口设在建筑的西侧,其入口处建券式洞门,两侧有绳纹式立柱,门楣有浮雕装饰,上筑有“人”字型雨厦,红缸砖清水墙,大坡屋顶,南面二楼顶是平台,楼内装饰极为讲究,整栋建筑自成院落,私密性强。

顾维钧(1888—1985年),字少川,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江苏嘉定(今为上海市)人。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学博士,长期从事外交工作。1922—1926年曾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财政部长,两度代理国务总理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先后担任驻法国、英国、美国大使,1956-1967年间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位于河北路的“顾维钧故居”是顾维钧在1927年以“顾少川”的名义购英租界土地1.058亩建成的。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办公楼。

顾维钧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生于上海。当时的中国正是在鸦片战争后期,中华大地一步步陷入列强的侵略包围之中,而上海又是一个中外交往非常集中的地方,顾维钧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因此,也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少年时期的顾维钧,一次经过外白渡桥,看见一个英国人坐着黄包车,急着要去看跑马比赛。拉车上桥本来就很累,可这个英国人还用鞭子抽打车夫。顾维钧很愤怒,于是斥责这个英国人说:“Are you a gentleman?”(你还算是个绅士吗?)后来,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往事,并说“我从小就受到这些影响,感到一定要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

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专业。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后还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嘹望者》的主编,这对于一名留学生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外国的几年学习,为顾维钧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顾维钧在留美期间,有一次,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唐绍仪作为清朝政府特使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内阁总理时,他立刻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那时,顾维钧正在准备博士学位答辩,他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学业尚未完成,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约翰穆尔对顾维钧说:你学习外交就是为了为国报效,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过之后,他告诉顾维钧:单独的《序章》写得就很好,就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来答辩。在导师的理解和支持下,顾维钧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于1912年启程回国赴任。多年后,顾维钧回忆起导师时说:约翰穆尔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8年前,顾维钧赴美留学时,还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而8年后他回到中国时,已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了。

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1914年晋升为外交部参事。他的才华在工作中日渐显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法俄相继投入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也使日本获得了扩大在华势力的天时地利。8月下旬,日本迫不及待地对德宣战,11月,日军占领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德战事结束后,日本并没有如先前所说的从中国撤军,反而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顾维钧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正式接触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对外交涉。

日本帝国主义因为害怕西方国家干预,在提出《二十一条》时有一个附加条件:不许把中日交涉的有关内容泄露出去。然而,顾维钧感到此时的中国需要外来的支持。于是,他没有征求袁世凯的同意,悄悄把消息透露给了英、美等国。于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对日本构成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看到对外界作一定透露有助于中国,开始有意地让顾维钧继续透露消息。这一做法最终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由于顾维钧有着留学美国的背景,了解美国历史、政治和文化,又在这次外交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和才能,其后不久,袁世凯任命顾维钧为驻美公使。 那一年,顾维钧时年才27岁,那时的他还有着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

这位年轻英俊的外交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最终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经过36次谈判,中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这次会议上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并从日本政府虎口夺食的,正是的顾维钧,时年顾维钧只有33岁。

1927年(顾维钧时年39岁)顾在张作霖的军政府中任内阁总理兼外交总长,1928年6月北伐军攻占了北京,顾维钧伴张作霖逃离北京路经天津,顾见事态变化太大,前途叵测,借故下车回到了位于英租界(今河北路)的故居滞留,就是因为这次的“滞留”,逃过了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一大劫难。后顾携家眷避居法国,1929年东北易帜,顾维钧回国,后在张学良的推举下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其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任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庭副庭长等职。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纽约的寓所去世。他一生最后一天的日记只有一句话:“这是平静的一天。”当98岁高龄的他离别这个世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不再是弱国外交了,而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

顾维钧故居现还保存完好,该故居一度几易其主,后一段时间做为天津市领导的住所,再后改为“天津市7047工程指挥部”,现为中国国民党天津市委员会办公楼。

李鸿章故居在哪?面积有多大?有什么景点?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游览李府半条街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钧衡笃祜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展览分“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右边一面屏风,寓意这具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东厢房是书房,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走马楼 推开把前院与后宅严密隔开的屏门,即是典雅古朴的小姐楼。楼与前院中间有道墙,墙中间的门,便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了。墙门把小姐楼与外界严密隔开。男子严禁进入二门半步。小姐楼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