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举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迁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请看:

二、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后北京脱颖而出?

中国是昂首挺立在东方的雄鸡,雄鸡的胸腔处有一颗熠熠生辉的红星,正是拥有数千年沧桑 历史 的首都北京,但是鲜为人知的是,1949年选首都时,部队一共提交了11个备选城市,首都的位置差一点就花落哈尔滨,最后还是伟人中途改变主意,才让北京脱颖而出。其实这也可以理解,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 ,并非每一个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封建王朝的开端大秦帝国首都设立在咸阳,河南洛阳一共做过15个朝代的首都,民国时期的首都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 历史 上一共也只有7个而已。那么问题来了, 中央领导为什么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定都北京?和其他的城市相比,北京有何优势?哈尔滨又是为什么能在一开始独占鳌头?

视频链接:1949年选首都时,共有11个城市候选,为何最后北京脱颖而出?

可能有人并不理解中央领导为什么一定要迁都,觉得原来的“红色心脏”延安也不错,部队在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就将作战指挥部部署在陕北地区,经营陕甘宁敌后根据地多年,已经在当地建立起一定的统治基础,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去选一个新的首都。即便是延安不太理想,但陕西那边不是还有西安,西安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基础,且和延安地理位置接近,迁移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是这种想法是建立在今时今日的发展基础上,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西安和延安都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环境资源和水资源紧张。 陕西地位黄土高原,在上世纪一直是黄沙漫天、其貌不扬,选择这里的城市作为首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这会给后续国家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当时备选首都的城市有11个,分别是哈尔滨、延安、西安、开封、洛阳、成都、重庆、南京、广州、上海及北平,最开始大部分部队将领都属意哈尔滨 ,在今天看来这里纬度高地方远,但在当时哈尔滨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哈尔滨坐落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粮食供应完全不成问题。再一点就是二战末期,也就是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苏联正式对日宣战,派遣红军浩浩荡荡进驻中国东北,和盘踞在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展开激烈战斗。

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很快就被打击殆尽,苏联红军和我国的东北抗日联军一同解放东三省,被日本侵略者统治十四年的哈尔滨终于摆脱魔爪,地方老百姓重获新生。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领导悍然发起内战,率领军队大举进犯东北地区,东北的热血儿女掀起轰轰烈烈的自卫反击战,再加上解放军的浴血奋战, 哈尔滨成为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也成为东北解放区的核心地带。

而且早期的东北地区是由东北王张作霖掌管,这个军阀虽然外表粗犷,但实际上很有远见卓识,在东三省地区大力开办实业,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让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东北城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水平相对发达,交通情况也很便利,所以说哈尔滨的基础条件很好。 因为早早就得到解放,当时的哈尔滨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而且这里距离老大哥苏联很近 ,那时候中苏两国关系亲密,离得近便于得到苏联的支援和帮助,因此中央领导特地批准哈尔滨为“特别城市”,并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

不过没想到,迁都哈尔滨的事情竟然因此战事的发展被打断。辽沈战役开打在即,东北野战军的指挥官询问中央领导,是否要准备迁都东北的相关事宜,中央领导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觉得战场上的形势还不太稳定,急着迁都有些不妥,回电表示说先等等,机关部门现在还得留在关内。不过在这之后,事情的发展就超出中央领导预料了, 国民党领导开始疯狂地向东北增兵,抢占交通要道,将东北的情况搞成一团乱麻,中央领导见势不妙,决定不再迁都至哈尔滨。

三大战役结束之后,部队领导再次召开会议,就新中国该定都何处的问题进行讨论。1948年9月8日召开的九月会议中,中央领导下达新的作战指示:准备战略决战,筹划新中国建设。问及具体的行动步骤,领导只交代了一点,就是“北平最好不要打”。为什么不打北平,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千年古都,经过三代王朝长期经营建设,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都相当深厚,当年侵华日寇都没有破坏北平,解放军更得小心保护,而且城内还有上百万居民,战事一起枪炮无眼,势必生灵涂炭,造成重大伤亡,这对我们争取人民的支持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领导想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最终达成定都北平的设想与心愿。不过这还是领导的初步想法,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王稼祥所说的一番话。

王稼祥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在1949年2月和领导见面会谈,两人开始讨论起新中国定都的问题,领导说自己有想法,但是还在犹豫,而王稼祥则极力表示应该定都北平,他认为北平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连接东北和关内,也能沟通海域,但是又不临海,安全放心,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北平是明清故都,老百姓对这里也有感情,有归属感,定都之后容易接受。

领导是认同王稼祥想法的,不过他的着眼点要更高更远,毕竟选择一个首都并不仅仅要看这个城市的经济和地理位置,还得从大格局上来看,考虑国家的资源、人口以及利益版图的重心。 古时候的王朝建造都城,一般只考虑两个因素:经济因素和军事因素。定都次数最多的西安和洛阳,西安位于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是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算太高;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平坦,工商业发达,在经济领域占据优势,但是平坦的地形也意味着这里无险可守,比较危险。

这两个城市一南一北各有千秋。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国家的都城基本上就是确立在北京,这是因为此时的中国格局变得更大、更为宽广了, 北京虽然地处北方,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辐射全国的能力,但它是调配各种资源的“枢纽”,可以协调四方,南北贯通,而且有利于多元文明体系的发展。

还有一点就是,近代以来北平人民多次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抗议活动,人民的爱国积极性很高,群众基础好。

民国首都是南京,但是美丽的金陵城已经在近代战争中遭受到太多侵害,千疮百孔亟待恢复,自然是没有办法担任首都的重任。上海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且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但是为什么很少有王朝会选择在这里建都呢?这是因为 水路运输便利的上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太过于靠近海洋,时不时就会受到海洋灾害侵袭,而且有敌军进攻时也非常危险。 没有一个国家会将首都定在战场一线,被选择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内陆。

而广州落选的原因和上海比较类似,这里也是沿海地区,很容易遭到威胁。而且广州和哈尔滨完全就是两个极端,一个太热一个太冷,都是南北方极端天气的体现。重庆和成都都是位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其实这两个城市的落选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情有可原的,虽然 成都和重庆在物产、人口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他们所处的地方太过于偏僻,而且西南地区是全国解放时间最晚的,西南战役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展开的 ,当时国民党残部撤退到西南山区,利用这里遍布高山密林的复杂地形负隅顽抗,还和当地的武装势力、土匪强盗勾结在一起,暗地里搞破坏。

国民党领导意图将西南地区培养成自己的反攻基地,除了拖延时间让部队休 养生 息,还打算和境外势力取得联系,为自己增添助力和筹码。虽然西南战役很快就落下帷幕,刘邓二人带着二野和另外一些侧翼辅助部队一路势如破竹解放大西南,国民党士兵见取胜无望,接二连三起义投降,大西南山区重归平静,但这样的平静还不足与抵消这两个城市背后潜藏的危机,所以 中央领导当时是不会考虑定都成都和重庆的,毕竟这里不太安全。

定都的城市敲定好之后,中央领导本着“新事物新气象”的原则,将北平的名字改成北京,新中国定都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三、国民政府正式迁都的城市是哪个城市?

国民政府正式迁都的城市是重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0月29日,国防最高会议上明确提出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继续抗战。30日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

1937年10月29日国民政府明确提出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继续抗战。30日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郑重发表《迁都宣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全民族抗战事件。

选择迁都重庆的原因分析:

1、重庆为长江沿岸城市,交通方便,便于进出。水运的特点是成本低,运输量大,特别是上游向下游运输,速度也有保障。长江是我国南方贯穿东西的大动脉,依托长江可以向下游的战区不停输送物资。

2、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重庆的东南方向是云南,可以接纳国际支援。西面紧贴四川,四川一直是中国的人口大省,民风彪悍,川军是抗日期间的中坚力量,素有无川不军之说。这些为坚持抗战提供人员和物质的保障。

曾作为国民政府都城所在地先后顺序:广州,武汉,南京,重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建立中华民国,南京被定为中国首都。随着北洋政府的建立,由南京迁都北京。1927年北伐胜利后,复定都南京。

四、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存在哪些举足轻重的迁都史?

2019年8月26日,印尼总统佐科宣布国家迁都计划,新首都位于婆罗洲东加里曼丹省,距离雅加达1400公里。根据规划,2024年政府机关陆续迁入新首都,迁都预计耗资2340亿元。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迁都的记载,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战略转移,其原因值得细细品味。

盘庚迁殷

商朝立国,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此处位于黄河下游,水害不止。自汤至盘庚共十代,商族迁徙五次。与天灾相比,商朝内部的“人祸”不断。《史记》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商朝的九世之乱与迁朝的时间恰好契合,表明商朝的王位竞争相当激烈。

上图_ 殷墟遗址

盘庚继位后,力排众议,义无返顾地迁都殷。相较于亳等都城,殷土地肥沃,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迁都之后,削弱了王室和贵族的势力,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殷远离反叛势力,便于巩固政权。可以说,盘庚迁殷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奠定了商朝强盛的基础。

平王东迁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勾结,攻破镐京,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西周宣告灭亡。众诸侯拥立周平王即位。此前,镐京遭遇地震破坏,又处在戎、狄等外患环伺之下,不宜建都。次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

上图_ 周代迁都图

平王迁洛,意味着周王室权威的丧失,无法担起共主的责任,诸侯控制人口和土地等资源,乘势坐大坐强,此消彼长,群雄并起。新贵族内部,大宗、小宗和大夫之间,摩擦冲突不断,权力结构不断洗牌,礼乐崩坏、大夫弄权的现象层出不穷。

孝文迁洛

北魏曾长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地天寒地冻,六月飞雪。有民谣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可见其环境恶劣。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月,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的名义,率领百官以及步骑百万迁都洛阳。

上图_ 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线

上图_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北魏南迁,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洛阳是中原汉文化积聚的中心,北魏选择在此建都,有助于汉化改革。在经济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北魏的粮食供给难题,还能在军事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在政治上得到了北方汉族地方阶级的支持,此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海陵迁燕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而治,疆域辽阔,政务庞杂。金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偏隅东北,公文往来和物资运输多有违误。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完颜阿骨打庶孙完颜亮弑杀熙宗完颜亶,篡位称帝,改元天德。

上图_ 金朝上京 2017年发掘区俯瞰

上图_ 金朝上京遗址

天德五年(1153年),完颜亮对皇族内部的反抗情绪深以为忌,不顾女真贵族反对,在多数朝臣的支持下,迁都燕京,以此分化瓦解反对派的向心力和组织力。

元迁中都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迁都中都燕京。这一行为对忽必烈和元朝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凭借自身实力即位称汗。这位大汗未经“库里尔台大会”的权威认可,蒙古贵族对此心有不甘,蠢蠢欲动。

上图_ 元 上都、中都、大都

上图_ 元中都遗址

忽必烈重用汉人、推行汉制的举措,受到了蒙古保守派的反对和抵制。对于蒙古而言,新灭的金国有待消化,偏安的南宋需要征服。而“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燕京优越的地理环境远胜蒙古草原。

朱棣迁都

“靖难之役”成功后,燕王朱棣上位称帝。他对根据地北京念念不忘。北京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亲信势力大多集中于此,迁都北京能够摆脱建文旧臣的掣肘。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上图_ 明代北京城

迁都北京,进退有度,便于控制东北和西北,坚定了朱棣推行“天子戍边“的决心。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提出迁都北京。四年后,新都落成。迁都后的北京,确立了其在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的地位。

清迁沈燕

后金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沈阳的战略优势日益明显。“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在军事上,而“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足以满足沈阳作为都城的物质需要,并且定都沈阳能够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努尔哈赤不顾王公和贝勒的反对,执意迁都沈阳。

上图_ 清朝北京地图

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清军进入山海关。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军“整军入京师”。北京局势稳定之后,多尔衮按照皇太极生前“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的遗命,着手迁都事宜。十月初一,顺治皇帝祭告天地社稷,颁诏定都北京。顺治迁都的动因,与金、元、明大致相同,开启了清朝268年的统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印尼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一千万,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环境、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矛盾频现。此外,雅加达有40%以上的地区处于地平线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以每年10到20厘米的速度下沉,是全世界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反观中国历史上的迁都,在纷扰的表象下,有着共性的特征。

上图_ 雅加达 地图

首都是一个国家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是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的迁移说明国家社会发展和整体战略的调整。这八次迁都,按照迁都方向区分,有东迁一次、南迁两次、西迁三次和北迁两次。按照民族区分,有汉族三次和少数民族五次。按照迁都地区分,有辽宁一次、河南三次和北京四次。

从迁都的趋势看,呈现由西向东的轨迹。少数民族政权迁都大多由北向南迁移。自南宋至清朝,首都出现了由南向北、由中原向临海的双重特征。从迁都原因看,生态环境、经济偏移、政治和军事斗争成为主要推动力。此外,交通便利也是考虑迁都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论古今中外,迁都是对自身进行的良性改革,有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迁都,迁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所以,在每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迁都,否则百姓就生存不下去。

二、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末世的商王朝被来自西方的周王朝所取代。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邑,到宪公时(公元前701年),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市郿县);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之后秦朝商鞅第二次变法时,有“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迁都咸阳。

不止这些,其实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这一千多年,可以视为是中国都城的“东迁时代”,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边患主要来自西部,主要是陕西以西的猃狁、犬戎;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东方淮夷的征服,肥沃而平坦的平原地带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政治中心随之也有东移的趋向。

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原大乱,北上,西去,分别有东胡、鲜卑、匈奴和羌族的威胁,很多人在权衡之后,毅然选择了南下,这些人躲过了八王混战,“五胡乱华”的战乱。在东晋朝时期,南方的经济迅速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是“南迁”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四、躲避外敌入侵

在从清代到建国前,清咸丰十年遁避热河,清光绪逃奔西安,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移都重庆。这几次都是为了躲避外敌而被迫迁都。

六、中国首都选址有几个

对首都所在地的要求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首都的位置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这个以政治、经济、人口为中心的城市,是国家主权最好的代表和象征。

纵观全球,有的国家不止一个首都,有的国家甚至迁都了。这些都说明了首都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确定我们的国徽和国旗,最重要的是选择首都的位置。选择首都可以说是国家大事。

作为首都,它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比如人口数量、地理位置、各种资源、交通状况、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历史背景等等。要充分对比研究各个城市的优缺点,再做最后的决定。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作为一个大国,要想统一全国,协调全国,地理位置的选择不能太偏远。

其次,在经济方面,作为省会城市,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全国树立一定的经济榜样,实现全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当然,除此之外,首都的历史背景和城市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从历史背景来说,它必须具有这种伟大的历史发展意义和象征意义,因为它毕竟代表着新中国的成立,同时它也需要传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在城市建设方面,首都城市的建筑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历史性和完整性。事实上,首都的选择远不止这些。

于是在建国之初,有11个城市进入了首都地址选择的候选名单,包括哈尔滨、Xi、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和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但最后选定的城市是北京。

候选城市那么多,甚至包括曾经建朝的国家,那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北京?

替代城市的情况

对于入选的11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当时竞争最激烈的是三个城市,他们成为了资本竞争的种子选手。那么他们的优缺点是什么呢?

重庆首当其冲。成都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占据着天然屏障,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易守难攻。而且当时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可以说,作为首都,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优越。

但是同样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但是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我们会因为地理位置被困在这里,所以对于四川盆地来说,成为首都还是弊大于利。

然后是南京,曾经是民国的首都。从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传承来看,优势极其明显,影响力大,交通便利,人杰地灵。

但从历史进程来看,似乎每一个选择南京作为都城的朝代都不是长久存在的。新中国成立以长治久安为目标,这样的城市有点不吉利。

同样是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作为候选城市上榜。按照上海现在的发展,经济繁荣,甚至可以称之为“小香港”。那么为什么没有入选呢?

其实主要是上海地处沿海,风险大。世界上基本没有任何首都选择沿海城市的先例,因为首都的主要功能是行使各种政治和行政权利,经济是次要考虑的。

比如哈尔滨,是建国初期中国第一个交通发达、经济富裕的重工业城市。它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东北背靠苏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得到苏联的帮助,在战略防御上占据着绝佳的位置。

然而,哈尔滨的冬天很冷。和平时期会因为环境问题很难留住人,而且地理位置太北,不利于国家大局,所以最后没有选哈尔滨。

当时广州也在全国思考范围之内。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在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他的劣势主要和哈尔滨一样,太北,广州太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整体安排。

这些成为首都备选的城市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对于这些城市来说,虽然优势明显,但同样的劣势也不容忽视。

而北京为什么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胜出?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北京综合了其他10个城市的优势。

北京,首都的最佳选择

首先,北京是历史上受损最少的城市。即使经过多年的战争,许多历史遗迹仍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座城市也是历史的古都,也是元朝、明朝、清朝的古都。在历史文化沉淀方面也优于其他城市。

其次,地理位置上,虽然也背靠苏联、蒙古等国,但不如哈尔滨近。而且北京扼守着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可谓进退有度。如果南下,可以直捣中原。如果往东走,可以入关,背面群山环绕,俯瞰华北。风险方面,还是可控的。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作为首都的最佳选择。

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北京成为了我们首都的最终选择。

总结:

事实上,无论哪个城市成为我们的首都,它都将承担我们国家的负担,成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它承载着人民对国家的希望和理想,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岁月里,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成为全国最好的榜样和标杆。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无论是当时的北平,还是现在的北京,都不负众望,努力发展,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