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髫是多少岁
垂髫(tiáo)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垂髫,也被称为垂龆,它是指儿童或童年。“髫”是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因为古代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是指儿童。至于垂髫之年是指多少岁?男女是不同的,其中女孩指3-7岁,男孩指8岁。
出处:垂髫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3-8岁)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
一、儿童称谓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二、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有室、有家指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二、垂髫之年是多少岁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盛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更多关于垂髫之年是多少岁,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三、垂髫是古代的几岁?
垂髫:chuí tiáo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四、垂髫是指多少岁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属于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垂髫的具体出处如下:
1、《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
2、《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4、《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五、垂髫是指多少岁呢?
垂髫是指3-10岁。
拼音:chuí tiáo
释义: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形容孩子的幼年(3-10岁)时期。
引证:晋· 陶潜《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反义词
耄耋
读音:mào dié
释义: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
引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翻译:你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富贵,但是能够长寿也可以满足了。
举例: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年轻时也曾统领千军万马,做过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