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什么意思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统治急速衰败,社会问题丛生,士林风气转变,开始挣脱繁琐考据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转向经世致用。

龚自珍是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发表了大量的联系现实的政论文字,开一代政论之风。

他以形象、生动、尖锐的文字描画和揭露了嘉道时一派衰世景象和腐败风气,严厉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他曾这样形容衰世景象:“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尊隐》)他这样来描述腐败的社会风气:

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十人中有五、六个人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他们或者吸食鸦片,加入“邪教”,自取杀戮,或者冻馁而死,却始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有益于世人。

结果从京师到各地,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作为四民之首的读书人也奔走下贱,弄得各省大局岌岌可危(《西域置行省议》)。

他尤其痛恨吏治的腐败,他指斥三公六卿以及士大夫都是一些醉心利禄之徒,他们毫无责任感,官当得越长久,就越苟且,名望越崇高,就越谄谀,离皇帝越近,就越善于阿媚(《明良论二》)。

他对于社会上弥漫的庸俗气氛感到痛心疾首,指出:朝廷中没有富于才干的将相,书院中没有富于才气的读书人,农、工、商,甚至小偷、强盗也都是庸庸碌碌之辈;而一旦出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方设法地束缚他,扼杀他(《乙丙之际着议第九》)。

他并且分析了造成社会衰败和腐败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他认为经济上的贫富不均是世道衰败的根本原因,他写道:贫者越来越穷困,富者越来越富有,结果就导致兵乱、疫疠,致使“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平均篇》)。

他认为皇权专制主义是造成平庸、腐败风气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历代的圣主仁宗“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立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古史沉论》二)。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社会风气不能不趋于平庸、腐败。面对这样衰败、腐朽、沉闷、窒息的社会,龚自珍大声疾呼进行社会改革。他写道:“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乙丙之际着议第七》)警告清统治当局,如果不主动进行改革,将来就会有人起来“劲改革”即推翻其统治。

龚自珍借以发表议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今文经学的社会历史观——《公羊》“三统”说、“三世”说等。他是一位今文经学家,认为《左氏春秋》经刘歆窜饰(《左氏决疣》),认为《周官》晚出,至刘歆始立(《六经正名》)。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重刻伪经考后序》)。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习近平: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庵文集

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道是啥意思

“道”是的意思是指:人间正道,历史发展规律。

该句的意思是: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

此诗句出自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古史钩沉论》,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确,社会主义的历史不仅蕴含着人类的“大道”,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将会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道”中,最“大”者当推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凡欲治国安邦者,首先必须研究历代为政者的治国之道,特别是治国安邦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自己治国安邦的借鉴。龚自珍的这一真知灼见,上承中华先哲,下启当代精英,实为治国安邦之真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正视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唤起仇恨,而是为了追忆和缅怀,并从中汲取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从孔子开始,以史育人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龚自珍在总结这一传统时指出:“出乎史,入乎道。”他认为历史同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他从“灭国”与“去史”的因果联系中,指明了“尊史”、以史育人的重要性。他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意思是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

出自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古史钩沉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从孔子开始,以史育人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龚自珍在总结这一传统时指出:“出乎史,入乎道。”他认为历史同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他从“灭国”与“去史”的因果联系中,指明了“尊史”、以史育人的重要性。

《古史钩沉论》是龚自珍在母亲去世后所写,共4篇。龚自珍从历史中指出现实与现实有关的问题。第一篇重点谴责独裁专制制度的危害。龚自珍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依靠强大的权利而使众人屈服。第二篇集中讨论了史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他认为世人应该以史为鉴。

四、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什么意思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意思是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

出自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古史钩沉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译文:

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毁坏颠覆别人国家的政权,破坏别人国家的法度,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断绝别人国家的贤能人才,堵塞改变别人国家的思想文化教育途径,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污蔑诛伐别人国家民族的祖宗,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

《古史钩沉论》是龚自珍在母亲去世后所写,共4篇。龚自珍从历史中指出现实与现实有关的问题。

第一篇重点谴责独裁专制制度的危害。龚自珍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依靠强大的权利而使众人屈服。

第二篇集中讨论了史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他认为世人应该以史为鉴。

第三篇评论当时儒学经典的不纯。当时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不容更改,但是他却说科举考试中的儒家经典是错误的,是不纯的。他这样说,不仅是对科举考试的讽刺,也是对当时严格控制士人思想行为作法的反感。

第四篇里面所讲的“宾宾说”是龚自珍历史观的重要观点。他认为皇帝对待士人应该以对待宾客那样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