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将帝位传给燕王朱棣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妻妾成群、子女众多根据记载,朱元璋生育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然而,这么多子女中,聪明能干的屈指可数。朱元璋最宠爱的长子朱标算一个,四子燕王朱棣算一个。
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对兄弟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威信颇高。朱元璋对他给予厚望,完全是当作接班人在培养,还送给他“仁”、“明”、“勤”、“断”四个字,让他帮助自己处理政事。但是,朱标命运不济,年仅37岁就因病去世。
朱棣的军事政治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在军事上,他是少数敢于在马背上杀敌、酷爱行军作战的皇子之一;在政治上,他胸怀宽阔,智谋过人。一次,朱元璋出对“风吹马尾千条线”,让皇子们接下去。朱棣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远超朱标的“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元璋很是叹服。
照说,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完全可以把燕王朱棣列为继承人。放眼看去,剩余皇子中,也只有朱棣,才是最佳的继承人选。
因为,二子秦王朱樉处事多有不当之处,还差点儿被朱元璋废了王号。三子晋王朱棡生性残暴,违法乱纪。五子周王朱橚也是烂泥扶不上墙,还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秘密会见岳父冯胜而获罪。至于其他的皇子,要么沉溺酒色、胡作非为,要么舞文弄墨、无心政治。
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一度想立燕王朱棣为接班人。一次,他召集群臣,商议立储事宜:“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群臣们面面相觑。皇子们个个拥有重兵,尤其燕王朱棣,更是人多势众,多年来凯觎皇位,人人皆知。群臣谁也不敢开口,不管支持哪个皇子,都会得罪其余皇子,将来吃不了兜着走。
这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站出来,说:“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意思是说,您如果立燕王为继承人,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
一番话,说得朱元璋哑口无语,大哭而入。
其实朱元璋也心知肚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皇太子去世后,一般会改立皇太子的儿子为继承人,而不是另立皇子。而且,就算另立皇子,首要之选也是二子秦王、三子晋王,而不是排行第四的燕王朱棣。
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朱标的长子早夭,次子是朱允炆,所以,刘三吾劝谏 让朱允炆继承皇位 ,称“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
当然,刘三吾等人支持朱允炆继承皇位,也是有私心的。朱允炆像他父亲朱标,仁慈宽厚,而朱棣像他父亲朱元璋一,杀伐太重。在朱允炆手下当官,比在朱棣手下当官,日子会好过许多。
二、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而传给了朱允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统治下,国内动荡的局势渐渐被平定,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可见,他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但是,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做出了令后世十分费解的决定。
朱元璋十分重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在称帝后便将他立为太子,可惜,朱标却没有等到继承皇位就病逝了。于是他便另立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那么,运筹帷幄的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更有能力的燕王朱棣继承皇位呢?
首先,朱元璋的想法受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早在周朝就已经形成的皇位继承制。朱允炆身为前太子朱标的嫡长子,也没有明显的失德之处,是皇位继承的最佳人选。而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即使不在孙辈中选择继承人,这个皇位也不会落到朱棣的头上。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这就是朱元璋为何不选择朱棣做继承人的原因之一。
其次,朱元璋更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据史料记载,燕王朱棣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能征善战的人,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但是,此时的朝政已经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变得生机勃勃,需要一个仁慈的君主来治国,这样才能让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当时的朱棣显然不是合适的人选。
第三,朱元璋要避免众皇子因皇权而自相残杀。从古至今,因皇位而产生的斗争不在少数,而朱元璋一生有20多个儿子。在建国初期,他便效仿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将众多成年的皇子和一些亲戚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并赋予了他们一定的兵权。如果他在皇子之间选择继承人的话,很容易会引起不满,甚至挑起争端。这样看来,身为太子嫡子的朱允炆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朱允炆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并且“而诚纯孝”,很得朱元璋喜欢。据记载,朱允炆曾在为父守孝期间因为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还用“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来安慰他。此后,朱允炆还上书请求朱元璋修改《大明律》中多条过分严苛的规定,此举深得朱元璋的心,更加坚定了传位于朱允炆这个“仁君”的心。
于是,朱允炆顺利登上了皇位,只可惜,朱元璋却忽视了儿子朱棣的野心,在他死后不久,朱棣便举兵攻进皇城,成为了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朱允炆则下落不明,留下了千古谜团。
三、朱元璋选择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这其中有哪些原因?你知道吗?
人生三大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作为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就经历了老年丧子之痛。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皇位继承人,在38岁时,却突然病重去世了,这让朱元璋是心灰意冷,备受打击。选谁为储君就成了朱元璋面临的艰难抉择,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孙子,而不是最有能力的四儿子朱棣,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今天便来一起看一看。
一、朱棣虽然有本事,但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帝王。要说和朱元璋最像的,非朱棣莫属,他能征善战、所向披靡,颇有自己当年的风采。但是朱元璋想要一个仁德的君主,一个能够以“礼”治理天下的君王,朱棣显然不符合这一点。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后,他的后半生都在为后世子孙着想,为了怕他的这帮“兄弟”造反,自己的儿子、孙子镇压不了,于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几乎把开国功勋屠戮殆尽。而孙子朱允炆,仁义孝顺,相比于朱棣,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皇帝的形象。
二、传位制度的限制。古代非常的看重正统性,也只有皇后的大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庶子夺嫡,在古代是非法的。朱棣在几个兄弟中排行老四,即使太子朱标去世了,皇位也应该顺延,由二皇子继位,但是二皇子碌碌无为,就是个普通人,“人精”朱元璋又怎么会把皇位传给他呢,于是整体考量后,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
三、朱允炆和太子朱标很像。朱标在世时,朱元璋就非常的喜欢他的这个孙子。在朱标的教导下,他的这个儿子非常的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在朱允炆十四岁时,太子朱标生病,朱允炆没日没夜的小心伺候,朱标病死后,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悲伤而消瘦。总的来说,他在朱允炆身上看到了太子朱标的影子,这是传位给他的又一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不将帝位传给燕王朱棣?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朱标,最能干,同时也最得朱元璋喜爱的,就是朱棣了。实际上,要说到喜爱程度的话,朱元璋似乎更喜欢朱棣,而不是朱标。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对朱标实际上是有不满的。不满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朱标太仁慈,不是一个君王的样子。朱元璋认为好的君王,是既要仁慈,更重要的是要杀伐果断,有威权。只有威权才能确保皇位的稳定。有史料记载,朱标对朱元璋擅杀功臣一事很不满,提醒朱元璋不要杀戮太多。朱元璋很生气,不但追打朱标,而且还专门找来一根刺条,把上面的刺拔了,对朱标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坐稳江山。
就算如此,朱元璋还是对朱标不放心,他给朱标找了一个最豪华的教师团队,几乎把朝中所有的大臣,都让他们给朱标当老师,想以此建立朱标和大臣们和谐的关系。而朱元璋对朱棣不是这样。朱棣一直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觉得朱棣更加像他。照理说,一个皇帝更容易立像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比如刘邦就曾试图立“类我”的刘如意为继承人。就算是朱棣,也曾试图立朱高煦为继承人,而不是不像自己的朱高炽。
当然了,朱标作为嫡长子,虽然他不太像朱元璋,朱元璋立他的继承人,而不是立朱棣为继承人,肯定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既然朱标已经去世,照理说,朱元璋立朱棣为继承人,应该就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他为什么最终并没有选择朱棣呢?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最终没有选择朱棣,与朱元璋对皇权制的理解,有莫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朱元璋开始,是皇权制的一个重大转折。
实际上皇权制发展到宋代,虽然皇帝在削弱相权,但是皇权制却有走向开明的倾向。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可以皇帝和大臣们商量着决定。但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认为皇权制应该就是一种集权制。而他也就围绕这个集权,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这些事情中,核心有两点:一是强化家天下,一是维护嫡长子制。所谓“强化家天下”,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天下就是他朱家的,不是任何别人的。
所以整个国家的体制,就要严格按照“家天下”来建设。不但中央应该是朱家控制的,地方上也应该是朱家控制的。所以,他把所有的藩王送到地方上去,让藩王们坐镇一方,成为比地方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这样一来,就实现“天下”就是“家”,“家”就是“天下”了。强化了“家天下”以后,就剩下皇家内部的问题了。皇家内部当然是必须要有一套秩序的。这套秩序,就是要让皇位不能有悬念。因为有悬念,必然就有争夺。有了争夺,朱家的孩子们肯定会大打出手,天下肯定就不稳定了。
要让皇位继承没有悬念,就必须维护“嫡长子制”。这一制度,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就形成了的,后来在西周的时候得到了强化。封建社会以后,这种强化又一次得到了加强。实际上,“封建”这个概念,就是从西周那时候借来的,就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和嫡长子制的。而朱元璋就是极力维护嫡长子制的。也因此,就算朱棣的能力超强,就算朱棣非常像朱元璋,朱元璋也不能立他为继承人。
立朱棣为继承人,便意味着谁的能力大,就立谁为继承人。这种想法显然是危险的,因为所谓谁的能力大,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主观性很强。这与皇帝的个人喜好,有莫大的关系。还有,那些王爷们也会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参与到皇位继承人的竞争之中。
所以,朱元璋为了确保皇室内部的稳定,必须把规则定得死死地,不能逾越。所以朱标死后,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因为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就是维护“嫡长子制”。反过来,立朱棣为继承人,就是破坏“嫡长子制”。在这样一种思考之下,朱元璋才选择朱允炆。
不过,虽然朱元璋考虑得很周到,很有逻辑性。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皇权社会里,拳头越大越有理的丛林法则,其实才是发挥关键作用的。朱元璋在打别人的时候懂得这个道理,用在他自己家人身上,就不愿意这么想了。(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五、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也不传给最喜爱的朱棣呢?
很明显朱棣的能力要更胜一筹,朱元璋也深知这个事实,自己有过考虑,也向大臣们传达过这个心思,只是反响强烈,朱元璋也俱了。原因还是很多的,朱元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朱棣能力虽强,但是实际情况表示朱允炆更适合这个帝位。
很多人总是要纠结于朱元璋究竟喜不喜欢朱棣这个问题,并且出现正反双方两个阵列,相互辩论,我总是这么想,一个老子对于自己儿子,就算不喜欢也不至于厌恶吧。
首先呢,第一个就得找朱元璋自己的原因了,他亲自设计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框架,绝大多数部分说白了还是周朝那一套,但牌面上还是要说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而太子朱标的逝世,要说天意的话也是有人相信的,朱元璋的次子,三子都提前去见他们的大哥了,此时贸然立朱棣为太子,不要说迷信了,换谁都害怕,另一方面则动摇了宗法制的根本,更威胁了明朝的稳定。
其次呢,就要提一提朱允炆的事情了,他被册封的时候已经有十五六岁的样子了,在古代已经可以视为成年人了,他自己综合来说又不是很差劲,朱元璋又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再有呢,朱元璋到晚年之际,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执政风格的弊端,过于严厉,过于残忍,而朱允炆则更符合改善的要求。朱棣呢?他可不是糖罐子里出生的人,常年驻守边关,其风格和朱元璋相比有过而不及,很明显不是朱元璋的想要的。
还有一条,如果我是朱元璋的话,我设置藩王制度本来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定,反正不会干预地方政治,谁能想到会靖难之役如此大的战乱。
六、朱元璋为何传位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
因为朱元璋太子朱标英年去世。而建文帝是朱标儿子有资格。
朱元璋本考虑过朱棣。但朱棣是老四。他前面有两个哥哥。虽不成器,但名分在那里摆着。如果让朱棣来,就违背古代规矩。而朱元璋平时管教子孙的,就是随时说,不能违背这些规矩。传给朱棣,朱元璋等于就坏了自己法度。而朱元璋诸子都重兵在握。假如朱元璋传给朱棣,自己否认自己说法。等于就给其他儿子理由。既然朱棣都可以不按规矩。那他们为啥又不可以争位。必然就会大乱。所以,朱元璋只有放弃朱棣。
而后来朱棣赶走建文帝,刚好有个巧事。他两个哥哥去世。他成了实际上健在的老大。也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