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是谁?
中国古代药王是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拒绝做官
在北周时期,皇帝曾经邀请孙思邈任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并不想要做官,他隐居于太白山中,努力下功夫研究医学著作,并且自己采集草药进行实验。
据说在唐太宗时期,皇帝遭孙思邈入宫觐见,见到他的时候,觉得70多岁的人居然身形步态就像少年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在唐高宗期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皇帝,希望他能够当官,但是孙思邈还是拒绝,并且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孙思邈的一生都在著书当中度过,并且活到了142岁,非常高寿。
药王是谁 孙思邈个人简介
1、药王指孙思邈。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河北安国邳彤等。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2、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3、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4、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5、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被后世尊称的“药王”的,是哪一位?
药王孙思邈,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是唐朝人,一生都在学医并且行医,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很大,著作《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唐朝之前的医疗知识,并且孙思邈还都将其用于实践,记录的内容大多都是非常有效的药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古代医学内容。
孙思邈隋朝末年出生在陕西耀县的孙家塬村,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极差。对于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思邈来说,对百姓的疾苦自有深刻体会。孙思邈幼年时期,身体孱弱多病,需常年服药,这让本来就已很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孙思邈的父母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耽误儿子读书,他们紧衣缩食坚持让孙思邈拜师念书。
故而,孙思邈感念父母的苦心,痛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就发愤图强刻苦读书,以期成就一番功名。然而,却时赶瘟疫,眼看性命不保,据说后来得一鹤发童颜的神医赐药才挽救了性命。 这件事对孙思邈触动很大,深刻感觉到作为医生的重要性,于是在他八岁那年立下誓愿:勤奋学习医术,以行医为终身职业,解救天下受疾病困扰之人。孙思邈在生前经常资助百姓,并且免费为穷苦人治病,并向他们传授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方法。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一书是中古医药学集大成之作,是后世医者必备参考书之一。
孙思邈很重视妇婴保健。他强调妇女和小儿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主张妇女和小儿的病应当另立一科。后来,我国妇科、小儿科医学的发展,应该说是受了他的启发。孙思邈提出孕妇不要受惊,临产时要安静,不要紧张。婴儿生下来,要让他哭,小儿的衣服要软,不宜过厚,要经常抱出去晒太阳,吸新鲜空气,不要整天藏在帐子里。他把身穿厚衣不见风日的小儿,比作阴地的花草,说这种孩子身体一定很弱。他还对哺乳的时间、次数和分量,以及护理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也一一作了说明。他对治疗难产和产后的一些病,也有一定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药王指的是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我国民间信仰中的药王
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祭祀扁鹊的药王庙,以其墓所在地河间任邱县药王庙和其故乡鄚州药王庙最为著名。据明人《稗史汇编》说,扁鹊墓在河北任邱县,该地有药王祠,祀扁鹊。祠前有地数亩。前来祈求药王看病者,先在神前祷告,然后以改(占卜用具)占卜。若占卜的结果为神灵答应治病的要求,那么就会指出取药之地点。据说,按此法掘上取药,服之辄愈。
相传药王扁鹊的生日为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据清初高士奇《扈从西巡回录》云:每年四月郑州民间有药王会。时黄淮以北,秦晋以东,商旅云集,来此贸易,江湖艺人,集此献艺。但见幕涨遍野,声乐震天,如此者二十来日方止,可见规模之盛。其俗一直沿至今日。
其他药王
此外唐代的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等人也被人们尊为药王,他们被道教所倡而流传于民间。韦慈藏为唐一代名医,《旧唐书》回其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后来称为韦真人。《月令广义五月令》称五月十五日是药王韦真人的生日。韦善俊是唐武则天时候的人,《列仙全传》卷五称其十三岁奉长斋,后遇一道士授以金丹秘要。常携一条黑犬,呼之为乌龙。一日黑犬化为乌龙,韦善俊乘之他去。韦古道,又称韦老师,西域天竺人。开元(713-743)中入京师,系葫芦数十枚于腰间。广施药饵,治病多见奇效。唐玄宗召入宫中,赐号药王,朝野称之为药王菩萨。 全国各地遍布药王庙,其中最大的且供奉较全的要数河北安国的药王庙。庙中供奉东汉,开国功臣邱彤,在邓彤神像两则,奉把华佗、张介宾、扁鹊、张仲景、孙思邈,三韦等十大名医,岁时祭粑,香火极旺。
古代民间供奉的医药之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药王,其原型亦有所不同。“药王”一名,最早见于东晋时佛经译本中的药王菩萨。药王菩萨慈悲为怀,救人危难,故民间常把同样能救人危难的医生比喻成药王。药王被民间奉作医神,最迟出现在宋代。南宋时药王的原型有韦善俊。
药王是指哪位诗人,药王是指哪位
1.药王一般指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
2.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3.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4.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药王是谁
药王一般指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他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自号"孙真人"。
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因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对于药王的称呼,因各地民俗的不同,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