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俗话说什么什么什么作为子女对父母尽孝一定要尽早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解释: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这句话常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以此来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2.赏析

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3.文献引证:

《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二、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意思?

意思是尽孝要趁早 父母的年龄大了 等你想起来尽孝时 说不定父母已经不在了

三、《论语 学而 》行孝要趁早?

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要趁早,这些话是告诫人们,不要等父母去世了,才后悔没有好好行孝。那么行孝真的有早晚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学问好,曾请他上堂讲课。所以孔门弟子编这一篇书时,立即提出有若的话,因为当时他等于一个助教,先由他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有“孝弟”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的主张是实施仁政,克己服礼。礼是社会秩序,也是礼仪礼貌,最基础的礼就是孝悌,这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做到仁孝,这人就不会犯上作乱。由此可见,“行孝”体现在每个人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何来趁早一说呢?

《论语》的主旨是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事之前先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孝悌。如何修身?学而时习之,从小就要学会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把孝悌的理念扩大到家族、族群、国家,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比如,袁隆平为了研究杂交水稻,母亲病危时没能在床前服侍行孝,死亡时没能赶回家送葬,他是不孝子吗,他行孝没趁早吗?显然不是,他的言行体现了儒家的“本立而道生”的思想 ,把全世界的人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儒家谈“孝”是相对的,“父慈子孝”,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就是悌。宋儒以后的程朱理学,把孝悌发展成为“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显然是有违《论语》的宗旨。

我的母亲对我说,“你有你的生活,只要你有出息,把工作做好了,不要我和你爸担心,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孝顺,有空回家来看看,买些吃的穿的给我们,那都是小事,心意到就好了。”

疫情持续已经两年多,女儿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今年还是不能回家来和我一起过年,我告诉她,没关系 ,孝不在形式,在于心。有一颗仁孝的心,就会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友爱朋友,在学校认真学习,在单位踏实工作,就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这就是儒家提倡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