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三线的神秘辉煌“老三线”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周边局势紧张,形势严峻,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均遭到来自世界各种势力的包围与封锁。在这种严峻紧张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准备打仗!要准备早打、大打”,“不要怕打碎了坛坛罐罐,打完仗后再重建家园”。随即,中央制定了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为主要任务的“三五”计划。由此,拉开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序幕,沿海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工业、国防工业及大量的工厂、科研单位纷纷内迁,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建立起了大、小三线。 1964年,美国专门出台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绝密报告,准备联合苏联试图打击我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美国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就此进行了专门讨论,并与台湾方面进行了商议。面对如此威胁与挑衅,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止了“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准备,在“三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1969年,珍宝岛发生了中苏边境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准备联合美国用核打击毁灭我国内地核基地。由此,掀起了我国“三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当我们的目光回眸到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近现代史的惨痛记忆及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战争阴云阵阵密布,毛泽东敏锐地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思想,并列入了“三五”计划的盘子。祖国广袤的西部地区,通过“三线”建设的特殊方式,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占有空前重要的位置。“三线”建设成为了当时使用最为频繁的一个新名词之一。“东汽”、081总厂等就是当年这个宏伟战略上布下的一枚枚棋子之一,作为“三线”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产物,其辉煌的业绩数不胜数。 长达16年,跨越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国家累计投入资金2052.68亿元。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和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召唤下,爬山涉水,来到祖国西部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用青春、心血和艰辛建立起了1100余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据统计,至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三线”地区,我国先后建起了常规兵器、战略核武器、电子、航空航天和船舶等30多个工业及科研基地,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工业系统。同时,着重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川黔、贵昆、成昆、襄黔、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厂、甘肃酒泉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贵州铝厂等钢铁工业企业984家及有色金属企业945家。仅1965年到1975年期间,在“三线”地区建成机械工业大中型项目124个,逐步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汉中、西宁等新兴的机械工业基地,出现了攀枝花、十堰、六盘水和金昌等新兴工业城市,重庆、成都、德阳、绵阳等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机械、钢铁、电子、航空、轻纺、电力动力设备城市,形成了以兰州、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和昆明等为中心的经济增长中心。
二、当年的三线是怎么回事?哪一年至哪一年啊
“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三线工程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并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三线建设由来:
当时,中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中: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中印边境发生争端以至中方被迫自卫还击;美国在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
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中印边境发生争端以至中方被迫自卫还击;美国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疯狂扩大侵越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三、谁能告诉我“老三线”是什么意思呀?
69年代,我国与前苏联关系恶化,出于战略的需要,国家把许多军工厂和战略储备,转移到位于我国腹部的陕西省和西南诸省以应对苏联发动的突然袭击,这些地区也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故称老三线。
四、老年人常说上三线,三线什么意思
“三线”本来是一个国家战略“三线建设”的简称。
它始于1964年,止于1980年。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部署。
其重点步骤之一就是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区建设工业基地,特别是军事工业基地。以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保存工业的生产能力。
因此,那时国家把边境和沿海地带称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而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则称为“三线”。
三线建设意义
70年代末,“三线”建设地区的固定资产原值达1400亿元,占全国的1/3。有社会学家称,“‘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三线”建设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
新世纪领土的两极分化还是尤为显著。在大力发展沿海城市的同时,国家的重点逐渐转向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可以缩小两极差距,三线城市的开发也具有一种战略上的意义,作为天然屏障的守护,三线城市的开发无疑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战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