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康公的介绍

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秦康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二、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国王

一、国君列表(称号/名字/在位时间/统治时间):

1、

2、

3、

4、

5、

6、

7、

8、

二、国君资料:

1、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嬴姓,秦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谥号穆,《史记索隐》等书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

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

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

2、秦康公

秦康公(?-公元前609年),嬴姓,秦氏,名罃,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在位。

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秦康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3、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赵氏,名石,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4、秦灵公

秦灵公(?—公元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嬴姓,秦氏,未知其名,一说名肃,秦怀公之孙,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在位。

公元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秦灵公十年,派兵修补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在籍姑(今陕西省韩城市北)筑城。同年,秦灵公去世,葬于丘里悼公西,其子秦献公没有能够继位。

秦国国内重臣拥立在晋国的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之叔秦简公回国继位,秦献公被迫流亡至魏国。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5、秦简公

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00年),嬴姓,秦氏,名悼子(有人认为,“悼子”非名),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叔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子秦惠公继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国君主

三、秦历代君王姓名及在位时间是什么?

秦历代君王姓名及在位时间是:

1、秦非子 前891年~前858年 在位34年

2、秦侯 前857年-前848年 在位10年

3、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 在位3年

4、秦 仲 前844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5、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6、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7、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8、秦宪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9、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10、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11、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12、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13、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14、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15、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16、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17、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18、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19、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20、秦夷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21、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22、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23、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24、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25、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26、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27、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28、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29、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30、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31、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32、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33、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34、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35、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36、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37、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

38、前221年嬴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39、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称秦二世皇帝

秦历代君王的评价:

秦国共39位国君,总的来说明君很少,除了秦非子、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之外,其他的国君都不怎么样。好在就是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在制度上彻底领先别国,而且之后的几代国君没有太昏庸的。也正因如此,秦国才有机会统一六国。

不过由于秦始皇后期太作、以及胡亥太无能,刚统一没多久的秦朝灭亡也是在所难免的。这里最亏的就是秦王子婴,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成了亡国之君,还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四、秦穆公有多厉害,连毛主席都极力推崇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长沙贾谊在《过秦论》中,这样写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意思很明确,就是讲是秦国之所以强大,无疑就是历经了秦国六代先王的努力,才使得秦国变得如此的强大。

贾长沙所说的秦国这六代先王,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他们当中除了秦孝文王在位仅三日外,其他的五位都为秦国的崛起和扩张做了不朽的贡献。

但如果由此及远,言论秦国真正强大之肇始,有一位秦国祖上的君主,却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秦国崛起的第一人,甚至连近代伟人毛主席也极力推崇的人物,秦国第九代国君秦穆公。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要讲秦国崛起,不是首推秦孝公吗?这种理解,其实是片面的。

秦孝公,对秦国的崛起是显而易见、居功至伟的。 可以说,他是秦国再度崛起的直接推动者,是秦国陷入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夯实秦国后期强大的基石。正是因为在他大刀阔斧、锐意蟺革下, 对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实施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兴隆日盛,为后来成为秦帝国,剿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正国此,他才被贾长沙列为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的六世之首。

但,我要问的是,秦孝公改革旧制,痛陈旧弊,革新砥砺与痛心失首的根源因为什么?受谁的影响? 无他,那就是因为他的祖上秦穆公。 他曾这样赞美秦穆公: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他上任之初,便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以穆公时期之方策为参照,决心一洗穆公以后260年来秦国之沉沦与落后的现状,于是,他像秦穆公一样,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最终使得 秦孝公取得了与秦穆公相媲美的大业,一个成为春秋五霸,一个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正因如此,我才说,要说秦国崛起之根源,还要首推到秦穆公,是他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因,是秦国700年江山二度崛起的内生动力。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秦国穆公时代的那一段风云 历史 ,看一看当年的穆公到底是在怎样苦难艰危的条件下成就了秦国,超越了 历史 时空,同时又要追问为什么穆公之后的260年强大的秦国竟然再度归于沉寂,差点消失在 历史 在尘埃之中?

一、秦穆公的天功;

二、秦穆公的过错;

三、对后世的影响。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而他的祖先确是这样的荜路蓝蒌。

秦人,是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的一支血亲。 公元前905年, 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西周周孝王封在秦地,于是,“秦”便成了他们的族称。后来,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因遭到犬戎入侵,致使首都镐京陷落,自己也在骊山之下惨遭杀害。

适此秦人首脑秦襄公,率兵相救,并派兵护送周王室东迁洛邑,遂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周平王被拥立为东周第一任君王,而救护有功的秦人,也正式被册封为诸侯国,赐封岐山以西之地,于是,“秦”这个名号晋升成国号,第一次以诸侯之位与众诸侯并立。

秦国第一任国君是为 秦襄公 。 延 亘至公元前659年,第九任国君秦穆公继得大统。此时的秦国,虽然已贵为一国诸侯上百年,但由于秦国 历史 底蕴较差、建国时间较晚,及其地理条件恶劣,如与犬戎接壤是国祸的前端,导致国力䊨弱,在诸侯之国中地位低下。被其他诸侯各国鄙作为 蛮夷之邦。

面对这种内扰外患的现实,如何办?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决定不再沿袭前人之碌碌无为,暗自发誓决意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于是,经达他长达38年的执政,最终实现了当初之夙愿。那他究竟实施了什么治国之策,使得秦国一洗颓废之象,如腾龙在野,称霸诸侯的呢?

要我看来, 评价君王,主要看大政与法道,即用人之法与待民之道。 这才是国家能强大的根本之策,至于其他,如勤政、用兵、奖赏、远交近攻如何等等,这都可在用人之法、待民之道中体现。

首先,讲他用人之法:四方取士,广纳贤才。

说到秦穆公善用人才,从秦王赢政时期的客卿李斯所著就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中就可窥见一斑。他开篇这样写道: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文中,用详实的穆公、孝公时期的史料,批驳了秦王赢政逐客令之荒谬。李斯认为秦国之所以兴盛,莫不是因为任用了天下人才之故,穆公时期这样,孝公时期依然,今秦王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都是想游间于秦的,下令驱逐客卿,未免因噎而废食,片面而不妥。

李斯因为属于被驱逐之列,在被逐的路上写下了此雄文,所以文笔与意触真实大胆,毫无顾忌,殊以为文章送到秦王赢政那里后,或是石沉大海,或是引得龙颜大怒,那晓得此文如敲骨震耳,赢政马上更弦易策,大方接受了李斯的意见,从而改变了秦国的国运。

从这里 ,我们可能会认为李斯厉害,一纸雄文使得秦王立马止令,其实不然,真正内在起作用的还是秦王赢政的祖上,赢政内心明镜似的:祖上穆公、孝公的辉煌大业,无不是因为广纳天下人才所取得的,闭关锁国是不足取的。

所以,招募天下人才,是秦穆公突围困局,使秦国腾飞的第一步。这个道理至今依然。在这里,我主要列举他罗纳的几位天下大才,也就是李斯所讲的 “ 五子贤臣” ,即 “戎人由余,虞人百里奚,宋人蹇叔,晋人丕豹、公孙支”。

先讲百里奚,这是一个70多岁的亡国之臣,本是虞国人,在晋灭其国后,做了晋国公主的媵臣(陪嫁人)到了秦国,后以为耻而逃到了楚国,秦穆公知道百里奚的贤能后,想用高价赎回他,但又担心楚人不许,于是就派人对楚国人说: “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人不知将百里奚之才,遂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然而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百里奚大为感动,于是与秦穆公纵论国事数日,这使得秦穆公更是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 “五羖大夫” ,为左庶长。后来,百里奚推荐故友 宋人蹇叔 ,秦穆公照办不误,命人大索宋国而得之,授上大夫,迁右庶长。

百里奚、蹇叔,两人共同为秦穆公制定了“ 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的战略国策, 开始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得秦国一天天地强大,更是在他们的辅助下,秦国击败了强国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了梁国、芮国、滑国等。为秦穆公最终成就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史官中曾有一首诗赞颂这时的秦国政:

子絷荐奚奚荐叔,转相汲引布秦庭。但能好士如秦穆,人杰何须问地灵。

秦穆公更是对他俩的才干,佩服不已,他曾这样发自肺腑地道出自己内心的喜悦: “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创立霸业的左膀右臂啊!”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帮助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实现了 “秦晋之好”,千古传颂 。但令秦穆公没有想到的是,重耳后来成为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成为他称霸中原的第一直面劲敌,这可是他未曾料到的。

由余是西戎人,正是穆公“东西并举”之国策中重大推手,人评由余之才“东西合璧”,居秦穆公“五子贤臣”之首位。 其祖上原是晋人,逃亡到西戎绵诸之地。由余会说晋语,也熟知晋国情况;同时又侍奉戎王多年,对西戎风土人情、地形军事也了然在胸。

秦穆公知由余之才,在戎王派遣他出使秦国时,一方面礼遇由余,一方面用计离间由余和戎王,最终由余为他所用,被拜其为上卿。后来,由余不负其望,出谋划策 。使得秦陆续收服绵诸、义渠、大荔等戎族部落,导致白狄为避其锋芒,东迁进入晋国北部。这些策略使得 穆公攻伐西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被周天子特赐金鼓,封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以至出现“诸侯毕贺”的盛况,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西方霸主。 这些都为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实力资本。

以上是讲秦穆公善于识人,发挥所长,其实秦穆公重视人才,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是不论贵贱、不论亲疏。 从以上三位大才所用背景就可知一二。这一点,不得不令今人佩服。要知道,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企业老板还不叫穆公之远见呢,一产值不过千万,赢利不过百万的小公司,连用个外人都五查六审的,谈何企业大发展。

秦穆公这样的的人才观,终使得百川汇海,各国的一流人才纷纷涌入,如还有来丕豹(传说是他介绍了百里奚)、公孙支等等,当时的秦国俨然成了“国际人才”中心,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一洗偏安之鄙。

其次,讲他待民之法:宽厚仁善、恩威并重。

作为一国之君,秦穆公不仅懂得用人,更懂得民心所向的道理。孔子也曾这样赞美他 “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着 “穆公亡马” 的故事,说穆公爱马,有几匹好马丢失,被“岐下野人”得而食之。官吏调查此事,准备把这群人绳之以法。秦穆公得知后,说道“君子不以畜害人”,于是索性派人赏赐“岐下野人”好酒,有酒有肉,吃个痛快。

穆公如此厚德,无疑彻底感化了 “岐下野人” 。后来穆公伐晋,不幸陷入晋军重围,正当危难之际,三百“岐下野人”为报当年“食马之德”,特此赶来“椎锋争死”。于是瞬间战局扭转,秦穆公俘得了晋惠公,大胜而归。

还有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更可以看出秦穆公之气量。秦穆公趁晋文公重耳新丧之际,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可没想到的是,却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遭遇到了晋襄公联合姜戎,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设伏,结果,全歼秦军,并俘虏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崤之战”的结果对秦国影响巨大,此战使得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秦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遂霸西戎,同时,崤之战也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然而,这样重大的败局,秦穆公并没有找替死鬼出气,当被俘后的三帅被逐回秦国之时,他他穿着素服亲自到城郊迎接三帅,并全然自责,嘱咐三将不要有负疚心理,要知耻而后勇,并还让他们职位如故,待遇加厚。

这样的仁厚,他不是一次二次,“崤之战”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结果又是三帅,又是一败,史称彭衙之战。

秦穆公没有责难,继续信任孟明视,在“崤之战”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再次奏请攻打晋国。他给自己没有留退路,说 “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 结果他率部“渡河焚船”,背水一战,最终“取王官及鄗,封肴中尸”,大获全胜, 史称 王官之战 。

孟明视的二败一胜,连续四年,最终取得辉煌胜利,一雪前耻,成为秦穆公成就霸业极为关键的一战。如果没有秦穆公这样的气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的仁厚,不仅体现在本国臣子,尤其还体现在外国子民上。这是一般君王所不兼备的。就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几个国君能做得到的,号称西方文明的国家更是笑话。

秦穆公,信任“五子贤臣”之一 公孙支 的计策,在晋国饥荒时,借食帮晋国度过了饥荒,使得秦国在和晋国的争斗中占据了道德高地,一石二鸟让秦晋二国子民感恩戴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秦穆公之所以能够称霸春秋,就在于他的治国之策。正如前面所说,穆公之前,“野人”不在册,也不当兵,穆公即位后,继承秦武公推行县制的政策,进一步削弱宗室贵族势力。同时,又在县内置官司,加强民政管理,将散落在国家各个角落的“野人”,不断地在编入册,纳到国家的真正控制之下,为以后扩军备战、农耕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这些蜕变,都是秦穆公 “用对人,行仁政” 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优势,也是他最终称霸春秋诸侯国的真正的原因,所以说,秦国的第一次强大因秦穆公而生,是他注入了秦国强大的基因子。

也许,有人会说,秦穆公这样厉害,为什么他死后,秦国的称霸之路就戛然而止了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探寻的问题。当然, 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给出了我们很多观点,如后来国君昏聩无能、人才断层、战乱频繁、西戎入侵等等,尤其是有史学家直指秦穆公死后大兴殉葬,导致人才流失,终称霸之世,是导致秦国260年沉沦的罪魁祸首。

种种原因不胜枚举,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原因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因为,一国之哀荣,除了天时、地理,还有人和,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秦穆公的出现,只不过是这三大因素完美的结合,为秦国聚得了天时、地理、人和之气象,所以才成就了秦国立国百年以来的第一次不世之霸业。

指望秦国续出明主贤君,没错,但似乎这事,秦穆公一人说了不算。因为,这首先有一关叫立储制。 这个制度是制约圣主明君自古少有的根源。

因为秦穆公时期,正是春秋东周之时,周制的“立嫡长子继承制”早已得到诸侯各国公认,盛行宇内。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记载: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什么意思?就是国家接班人的继承,立长子而已,长子不分贤明,只以其长子身份而已。 不仅如此,周制还将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这种苛严的立嫡继承制度,是古代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也是维系宗法制度的一项核心制度。虽然 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 社会 的稳定。

但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即立长,如果长子智慧不行、仁爱不够、荒诞有余、 健康 无寿等等怎办?那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你看,这样的问题,一概不管,也不修正,千年传承, 这不是给国家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吗?是的,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为了争夺王权皇权,兄弟残杀,亘古循环。

另外,这种立长,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千百年来,帝王君主如苍空繁星,圣主明君却廖廖无几的无奈现实。根源是不可变更。变更就得血腥相残。

秦国自秦穆公以后,陷入260年的 历史 沉沦中难以自拔,莫过于国运如此。因为,秦穆公本人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一个 历史 的偶然而已,所以, 后代 历史 学家过分苛责秦穆公是不应该的,把他以后的秦国视为毫无建树是极不负责任的。

在我看来,真正要评价秦穆公对秦国后世有没有过错,应该这样看,一是看他去世后,国家是否井然有序,二是国家制度是否赓续。从这两点来看,秦穆公之后的秦国是没有出现的,国家依然富足,国家制度依然维持。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伟大不,伟大,但他却死后无人埋葬,国家动乱,这就是他之大过啊。

如果按后世 历史 学家苛严的角度要求,真要说秦穆公有错,我看应该在两点,一是生的长子有罪,才无雄阔,气无雄远,未能继承他之荣光;二是当时的殉葬制度害人,秦穆公去世强化了这个制度,导致国政开始衰败。

首先看,秦穆公长子无雄才。

秦康公,是秦穆公之子,秦国第十位国君。母亲 穆姬 是晋献公之女、晋文公的姐姐。我们仔细看看,秦康公的父辈多拉风啊,不仅父亲是春秋五霸之一,连舅舅晋文公更是春秋五霸之雄强。

可惜这样英明神武的父辈,却似乎没有天赋赐给秦康公。他更多的似乎只是遗传了秦穆公的仁义。

你看,当秦康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奉父亲之命,护送舅父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来到渭阳时,康公作诗留念:《诗经》中有: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后人便以“渭阳”比喻甥舅关系。从这里可见,这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有仁德之念,知甥舅之情。

事实上继位之后的秦康公,也确是如此面貌。一方面他要继承父亲的荣光,东进中原,以图霸业,结果现实很残酷,他的舅国晋,实力强大,第一个阻止了他的步伐。

不仅如此,他居然还要对舅国寄予厚望,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了。公元前620年,继位不久的他派遣大将白乙丙统帅重兵,护送晋国公子雍回国继位,结果晋国出尔反尔,突袭秦军,公子雍死于乱军之中,是为令狐之战。

令人意外的是,晋人如此,秦康公还是收留了晋国使者士会,倚为重臣,可士会并不忠心于他,他还是钟情于母国,最终士会再次背叛他回归了晋国。

然而,过于仁慈的康公,依然没有施怒于士会的家人,居然还把士会的家属送回了晋国。大家看,这一点,他是不是特别像秦穆公。当时仁慈不全是坏事,这次他得到了回报,受到感动的士会,后来在晋国主张息兵养民,秦晋之间的紧张局势因此得以缓解。

更有秦康公值得称道的政绩是指他在位时,曾与楚国、巴国联合,灭了庸国。秦康公的这一操作,还被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给予高评: “……秦惟委庸于楚,而后楚无忌于秦,则益东争陈、郑而弃西略。则西鄙之戍守已堕,庸且为瓯脱之壤,若有若无,匏系于楚,而唯秦之取舍矣……”, 意思是说,康康公懂得“舍”与“得”的道理,改变了秦楚晋三国争锋的基本格局。

可惜,秦康公其他政绩,就乏善可陈了,多是贪图享乐之举。这正是 他被人诟病的地方。天下未定之时,他即筑台三年,以图乐,搞得民怨沸腾。如果不是 有谋臣任妄力劝,很难不遭到灭国之危。

当时楚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而秦康王却在筑台三年,于是任妄用多个例证劝道康公要有谨慎之心: “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楚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 正是由于任妄的劝说起了作用,秦康公加强了戍卫东边,楚人才辍行止步。

正是由于秦穆公长子无长技,未能继承他的伟业,才导致秦国失去他当年之威,这是他之“过”也。

其次谈,秦穆公大兴殉葬贩度。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晏驾,举国悲痛。于是,这个时侯最可怕的恶制出现了,即殉葬。

殉葬,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陶佣木俑佣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

当时,春秋时期,甚至后来的战国时期,都盛行殉葬制度,只是殉葬的规格不同。 《墨子》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了商朝以及西周时期通行的殉葬规格。

只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的是,为什么被记载于史籍中的殉葬制度多记录于秦朝,而鲜少见于其他中原诸国? 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原史官的偏见,自以为中原之国,法理通明,怎能让如此恶制流传后世呢,于是在记录中把中原诸国的这种恶行进行了规避。

连太史公司马迁也不免俗: “秦穆公广地益国……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他也认为,秦穆公的大型殉葬断送了秦国的未来。

史官的不公正,也为后世口诛笔伐秦之暴政埋下了伏笔。(注:在中国古时一直不把秦国当成华夏一脉,认为他们就是野蛮人,其实这是偏见,现在秦国历代国君的陵墓出现,如秦景公的陵墓等,就印证了秦人就是华夏一脉的史实)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秦穆公的殉葬,的确过分。根据史料记载,秦国的殉葬制度是从秦武公开始记载的,秦武公去世时有66人殉葬,半个世纪后, 秦穆公的殉葬人数达到了177人,不仅规模与周天子相等,关键是将贤臣名士纳入殉葬 ,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更使得他死后注定逃不过后世 历史 学家的诅咒。

《诗经·小雅》中专门有一首名为《黄鸟》的诗,就是当时秦国人谴责秦穆公所赋的诗。如《左传·文公六年》记载: “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对于三良的陪葬,后人虽然意见不一,有人说是三兄弟自愿陪葬,秦穆公的去世对他们的打击甚大,所以便与秦穆公一同去了;也有人说是秦穆公怕自己死后,子车氏三位兄弟太过贤良与聪明,而影响王室稳定,所以为绝后患,要求他们三人同葬。

但,无论是哪一种意见,秦穆公的超规殉葬,的确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甚至让后世人认为这正是他造成秦国人才匮乏的主因,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叹。

但一叶障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国后来兴盛,殉葬之制就剔除了吗?没有,百年后还算有所作为的秦景公的殉葬人数也过了百人。虽然,后来的秦献公提出废除殉葬制度,但万代第一帝王秦始皇,在去世后,殉葬人数更是大得惊人。但谁敢说秦朝的灭亡就一定跟秦始皇的殉葬有必然关系吗?显然不能这样下定义。

所以在我看来, 秦穆公大过没有,罪过是有的 。不仁道的殉葬毕竟是当时制度所造成的流弊,不是他一人之过。把他绑架在秦国260年沉沦的战车上,是不负责的。何况,他以后的君主,也不是没有过要图霸中原的雄心,但毕竟,天时、地理、人和,三者诸因难凑,秦国,这个 “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的国度, 历史 给予他第二次重生的机会,看来就是要等待。

三、对后世的影响

无论如何,秦穆公对后世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后世史官对他过分苛责,导致他的影响在在后世受到了压制,但在今天,他依然是一个正面的 历史 人物,隽永在 历史 长河中。关于他的思想智慧,治国策略,仁爱待民等方面的 历史 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研究。

在这里,我就举一例,关于开国将领毛主席,反复引用秦穆公用人的案例,来告诫官员治政的故事。

一次,他这样对官员说: 秦攻郑国,被晋国抄了后路,秦国军队全军复没。晋国俘虏了三个将军,这三个将军在晋国有私人关系,晋国的人就把这三个人放走了。晋王发觉后就派人追,没有追上。三个将军跑回秦国,秦穆公穿着孝衣去迎接他们,并且说打了败仗不怪你们,这是我的责任。秦穆公仍然重用这三位将军。三年以后,秦穆公依然启用这三个将军,去攻打晋国,结果晋国全军覆没。

毛主席在这里,用秦穆公的案例,就是要告诫官员,要学习秦穆公,对打了败仗的人,不能歧视,只要能够认识错误,也一定要使用。

还有一次是, 在 1959年毛主席上庐山前,从湖北回家乡湖南韶山,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随行,王任重后来在他的日记里,这样记下了毛主席一路同他的谈话内容。他写到了毛主席讲述秦穆公用大将孟明视伐郑失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视,后来又在伐晋战争中得胜的故事。

这就是秦穆公在 历史 长河的循环,他虽然人早已逝去二千多年,但他的精神如恒星一样铭刻在华夏人的心中。

参考资料:

1、 《秦史》资料;

2、 秦孝公生平史料;

3、 秦穆公生平史料;

4、 《毛泽东选集》;

5、 网络相关资料的引用。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 科技 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播者。

五、秦国历史帝王表

君王名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1.秦嬴    约40          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  

2.秦侯     10             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    3            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     23              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庄公    44          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    12           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    50          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 

8.秦宪公    12           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9.秦出子    6            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10.秦武公    20            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11.秦德公    2              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12.秦宣公    12            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13.秦成公    4              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14.秦穆公    39            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15.秦康公    12             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16.秦共公    4                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17.秦桓公    28              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18.秦景公    40              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  

19.秦哀公    36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20.秦惠公    9               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21.秦悼公    15             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22.秦厉共公   34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3.秦躁公    14             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24.秦怀公    4               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25.秦灵公  10               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26.秦简公    15             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27.秦惠公    13             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28.秦出公    2               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29.秦献公    23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0.秦孝公    24          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31.秦惠文王    27      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32.秦武王    4            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3.秦昭襄王    56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34.秦孝文王    1          公元前250年  

35.秦庄襄王    3        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36.秦始皇    26          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  

扩展资料:

秦国君主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自非子始,止于秦始皇。秦国于公元前770年建国,共经历三十几代君主。在这些君主的经营下,秦国从最初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

其中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使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则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了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使秦国从此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则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灭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国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