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团鱼有刺么?刺多不多?

江团鱼的刺不多没有小刺的,除了主脊柱(肋骨)和上下鱼鳍骨外就没其它身骨了,吃起来比较方便。江团鱼又叫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又名鮰鱼

鮰鱼宋诗指苏轼《戏作鮰鱼一绝》诗。全诗两句话:“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这首鮰鱼宋诗是目前所见最具价值的鮰鱼史料。

《戏作鮰鱼一绝》。上句“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是说,粉红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无骨、不药人。下句”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是问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 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

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长吻鮠体色灰白,各鳍灰黑,吻锥形,向前突出,眼小,有四对须。

属肉食性底层鱼类,喜夜晚捕食。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水温25~28℃,20℃以下摄食减少、生长放慢;耐低氧与家鱼相近;性成熟期为3龄,雄鱼比雌鱼个体大,每年4~6月产卵。

长吻鮠在分类上隶属于鲇形目 ,鮠科 ,鮠属。外形与珠江流域的名贵品种斑鳠(俗称魽鱼)颇为相似 。身体呈纺锤形 ,头较小 ,吻尖而长 ,口下位 。体表光滑无鳞 ,体色背部呈灰黑色 ,腹部呈灰白色 ,体侧无黑色斑点 ,有脂鳍。

生活于水体的底层,性喜群集 ,较温驯 。池塘养殖起捕率高 ,一网起捕率可达98%以上。对溶氧的要求较高,一旦缺氧浮头 ,容易造成死亡 。

对硫酸铜、硝酸亚汞等药物比较敏感,不能按常规用药。生长速度较快 ,当年孵化的鱼苗 ,到年底可长到400~500克,第二年年底可长到1500克。在天然水体 ,长吻鮠以小鱼小虾为饵料 ,人工饲养条件下可完全摄食人工饲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江团鱼

江团鱼刺多吗

江团鱼没有小刺的,大骨头也很少。江团鱼,别名长吻鮠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别名鮰鱼。不一样的地区,鮰鱼有不一样的称呼,上海市称“鮰耗子”、四川名“江团鱼”,贵州省则唤之为“习鱼”。

长吻鮠其肉质地鲜嫩美味、营养丰富,并且鱼膘肥大,可生产加工成宝贵的鱼皮。一直以来大家一直把长吻鮠做为滋补养生的海产品,在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官府供品。在70时代之前,长吻鮠的生产量彻底靠河流打捞;因为长期性的打捞过多,资源已比较严重衰退。以便使这类宝贵的淡水鱼能变成大家饭桌上的人间美味。

江团鱼刺多吗?

江团鱼刺不多。

除了主脊柱(肋骨)和上下鱼鳍骨外就没其它身骨了,吃起来比较方便。

江团鱼,学名长吻鮠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又名鮰鱼。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江团”,贵州则唤之为“习鱼”。

主要价值

长吻鮠肉嫩刺少,口感爽滑,非常鲜美。民间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特别是长吻鮠的鳔十分肥厚,干制成“鱼肚”是享誉中外的珍肴。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

江团鱼的鱼刺多吗?

不多。

江团鱼肉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为鱼中珍品,因此在菜市场上江团特别抢手,价格也比普通的草鱼、鲤鱼、鲢鱼贵些。

江团是长吻鮠的俗称,又名鮰鱼,肥沱,肥王鱼,灰江团鱼。

主要毒素

长吻鮠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吻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