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阵六奇的介绍
花阵六奇是明代唐寅所绘的著名春宫图之一
明代唐寅所绘的著名春宫图之一,现原图已经失传,有后世摹本。画家唐伯虎的春宫画很有名,传世的临摹本有《退食闲宴》、《竞春图卷》、《花阵六奇》。
在《鸳鸯秘谱》中也提到唐伯虎有另一套差不多的作品,叫"六奇",这也许就是唐伯虎的所谓"花阵六奇"。此画已不可见,但描述这些画的文字却保存了下来。
唐寅的画藏于各大博物馆,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溪山渔隐图卷》,再比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事茗图》在唐伯虎的传世画作中,有一类画颇为扎眼,却又难以公开展出,比如:《花阵六奇》、《花营锦阵》、《风流绝畅》、《鸳鸯秘谱》、《风月机关》、《青楼剟景》……
关乎风月,位于青楼,称呼风流,还道鸳鸯?单是从画名,便能感受到一丝暧昧气息。再展开画卷,女士免不了羞赧惊呼。这些画作有一类称呼:春宫图。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为啥要画这些“小黄图”?在现代的话语体系中,春宫图总含着一层下流、上不了台面的意味。
其实,在古代中国,春宫图在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传,甚至在江南地区,还被乡绅阶层当成小姐出阁的嫁妆。说白了,春宫图既是文人雅士的人体艺术,又是大户人家性教育的蓝本。春宫图依然是被误解的艺术,其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被低估甚至被错估。
不妨让我们摘去有色眼镜,钩沉春宫图中的文化春秋。
为什么叫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唐朝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
早年随父亲居住在蜀中,也有才貌。长成后嫁裴氏为妻,裴氏早亡。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以后,因思念姐姐,请求唐玄宗将虢国夫人和杨贵妃的另两个姐姐一起迎入京师。唐玄宗称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为姨,并赐以住宅,天宝初年分封她们三人为国夫人,分别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扩展资料:
三位国夫人中玄宗最宠爱虢国夫人,给她随时入宫拜见的特权。不过虢国夫人也难逃红颜薄命的结局。安史之乱中惊闻杨国忠死讯,她和国忠的妻子裴柔一起出逃,官兵追杀而至,眼见无处可逃,她应裴柔哀求,亲手将杨国忠的一双儿女和裴柔刺死,然后挥剑自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虢国夫人
唐伯虎究竟如何风流不羁?
《明史》唐寅本传说,唐伯虎天生聪明伶俐,他年轻时与街坊张灵一起整天介狂喝滥饮,自然难免狎妓逍遥,是一个啥正事也不做的浪子。后经好友祝枝山规劝才闭门读书。让祝枝山规劝唐伯虎,可见唐伯虎较之祝枝山更为放浪不羁。 明弘治十一年,唐伯虎参加乡试,以第一名高中举人,故有“唐解元”之称。当时录取他的考官梁储对其文章颇为赞赏,并把唐伯虎的文章推荐给朝中学士程敏政,程亦赞叹不已。不久,程敏政出任会试主考官,江阴有一徐姓富户通过买通程家仆人,偷出考题作弊。此事败露后,御史弹劾程敏政,牵连唐伯虎也被关入大牢。后来有好心人向明孝宗奏报唐伯虎是冤枉的,与那作弊毫不相干。皇帝算是格外开恩,赦免唐伯虎,将其贬为小吏员。 试想,心高气傲的唐伯虎怎么可能瞧得起一个办事小吏员,他觉得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坚持拒绝赴任。回到家中后,唐伯虎更加放浪不羁,借酒浇愁,纵情欢场,消磨时光。之后,江西的宁王宸濠用重金聘唐伯虎到宁王府做幕僚,唐伯虎觉察到宁王蓄意谋反,便故意装疯卖傻,整天醉生梦死,甚至当众脱--光裤子,露出其隐私。那宁王实在是难以忍受,就放走了唐伯虎。 唐伯虎返回故里后,在苏州城北宋人章庄简废园址筑室桃花坞,后半生便在这桃花坞中,与吴中的那帮好哥们整日饮酒作乐,当然也应该会吟诗作画。至晚年,他精神更加空虚,皈心于佛,自号“六如”。五十四岁那年,唐伯虎在穷困潦倒中谢世。 奇怪的是,《明史》中对唐伯虎最有成就的书画艺术只字未提,倒是说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的文风轻佻艳丽,行为已越出礼教的规范。或许是唐伯虎所画的那些仕女图、春宫图为修明史的清朝当局所难容才予弃之。 孟蜀宫..妓图(唐寅) 应该说,唐伯虎画春//宫图,正是他风流不羁性格的表现,这与他的生活情趣不无联系。或许这正是唐伯虎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虚伪以及封建礼教的一种讽刺与反抗。关于唐伯虎的春--宫画,后世有不少记录。明代作家陈继儒所辑著的《太平清话》中指出唐伯虎写有与妓女嬉戏的《风流遁》,计有数千言,皆青楼中游戏之语。据此,有人推断唐伯虎以自己钟情的妓=女、情妇为LUO体模特儿,所以才画出维妙维肖的春--宫画。《风流全集》一书序中则说该书的春--宫图是根据唐伯虎的《竞春图》绘成的。《鸳鸯秘谱》(又名《风流绝畅图》)中也提到唐伯虎另有一套与之相近的作品,叫“花阵六奇”。 风--流绝畅图 此生甘兮走吴闾,宠辱皆无剩有狂。客观地说,唐伯虎的风流不羁,主要体现在诗文书画上的风流飘逸,个性上的傲世不羁。他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其仕女画更是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诸多这位“风流才子”的风流传说。后世对唐伯虎狎妓颇有微词,将其说成是“风=流鬼”、“浪-荡客”。其实,唐伯虎的内心是很痛苦的,这与他婚姻上的不幸遭遇不可分。他的原配夫人在他最失意落魄时弃之而去,这无异于在唐伯虎流血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唐伯虎痛不欲生,行为几近狂癫。流传最广的则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多见于野史稗记,还被编撰成戏曲、剧本,有说秋香是婢女的,甚至还有说秋香是唐伯虎原配的小姨子。昔年或许确有秋香其人,但唐伯虎却是无缘“三点”让秋香“三笑”。故此,这则风流传闻或许正是世人对唐伯虎追求纯真爱情的一个企盼罢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课文解析
第1课《春》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二、写作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描写并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字词
朗润(lǎng)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抖擞(sǒu)
涨水(zhǎng) 应和(hè)
涨红(zhàng) 和平(hé)
宝藏(zàng) 和牌(hú)
黄晕(yùn) 和药(huò)
头晕(yūn) 和泥(huó)
四、结构层次
课文围绕“春”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4-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五、课文分析
1.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2.朗读课文,说说文中描绘的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
(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
3.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
(2)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强烈的盼望之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宣告了春天的到来,表达了作者的喜春之情。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5)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这三个句子又构成排比,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不仅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强调了它“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
5.仔细揣摩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二字写出了在人们的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心情。“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本来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也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却已含蓄地写出了春风。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6.韵律美。
阅读文章后,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韵律美的吗?
(1)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2)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增添了音乐的美感;
(3)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词,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7.《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①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
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
③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
④在平日的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六、拓展延伸
描写“春”的诗句: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
文章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1、春草图
描绘出春天嫩草勃发如茵景色。先写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接着写出人在春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点明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2、春花图
描绘了春天百花竞放争春的景象,特别着力于色彩与香味的描绘,又通过具体的三种花与无名的各种野花相照应,进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
3、春风图
描绘了春风的和煦与清新。春风无形、无色、无味的,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把空灵的春风居然描绘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
4、春雨图
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柔和润物无声的特点。先突出春雨多、细、密、柔特点,然后描绘春雨中特有的景象,特别是雨中夜景图更是把细密绵绵的春雨描绘得如此静谧、安详、平和,另人不禁对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5、迎春图
是五幅图中唯一主要写人的。它抓住中国民间“春早人勤”的特点,从“天上”引向“地上”,引出地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热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闹人间的图画。
扩展资料: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好像刚睡醒,高兴地睁开了眼睛。山是明亮的,水在上升,太阳在脸红。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翠绿的。在花园里,在田野里,看,田野里满是人。
坐着,躺着,两卷,几脚踢,有的跑,有的藏起来。风是软的,草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别让我,我也别让你,都是开满鲜花的孩子。红得像火,红得像彩霞,白得像雪。花儿很香;我闭上眼睛,那棵树好像长满了桃子、杏子和梨子。
几百只蜜蜂在花丛下嗡嗡地叫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到处都是野花:杂儿,有名字,没有名字,散落在小草上,像眼睛,像星星,又眨又眨。“吹脸不冷杨柳风”,好,像妈妈的手抚摸着你。风带来了新翻土的气味,夹杂着青草和鲜花的香味。
全部在微湿的空气中酿造。鸟儿在花叶上筑巢,高兴地叫着朋友们炫耀自己清亮的嗓子,唱着苍白的曲调,伴着微风和流水。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个时候也整天鸣响嘹亮。雨是最常见的,三天或两天。不要交叉。看,像牛毛,像针,像细丝,密密斜织。
四大才子唐伯虎究竟有多少文学作品?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从唐寅的曾父起,唐家世代在苏州经商,从唐寅自幼聪敏,孰读经书,喜欢绘画,稍长,名空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十六岁时参加童试,第一案首,弘治五一年(1498),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泣缜密,江河飘逸,为后人推崇。传世之作有《一世姻缘》,《簪花仕女图》等。唐伯虎才气横溢,诗书画并称“三绝”同当时的名画家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唐寅画普》传世,是一位有才华,有成就的艺术家。
唐伯虎一生道路坎坷,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甚感世态炎凉,仅活到54岁就辞世而去。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骨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据《明史唐寅传》记录,唐寅29岁乡试中解元后。次年赴京会试不料受牵连入狱,成了朝适竞争的牺牲品。出狱后,他落到“海内以寅为不齿之士,知与不知,毕皆而唾”的地步。妻子嫌贫爱富,反目离婚;佣人侧目,动辄顶撞,使他在精神上备受打击,心情十分低落。后来,他远离家乡遍历东南数省,游名川大山。这时,适逢南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唐伯虎到南昌后,发现宁王有图谋作乱之意,就伪装癫狂,为宁王码汉卡遣还故乡。从此,他绝了仕途宦海之念,沉潜于诗画艺术。穷困潦倒的他只得以作画卖文为生,过着布衣素食的清苦生活。但他洁身自好,从不巴权贵,不趋炎俯势,“闲来写幅丹表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甚是难得。
真实的唐伯虎,才子是实,风流是虚。据专家研究,唐伯虎从未自称过“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所谓的这一图章也是后人伪造的。民间传说的“点秋香”艳事也纯属虚构。清代学者俞樾,曾在《茶得室从钞》中专为唐伯虎辟谣,断定“三笑姻缘”是好吉者借重唐的盛名,把别人的事张冠李戴,这起错案见诸文字,可能首载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缘”,这个故事经明清两代文人渲染后,遂使用权唐伯虹成了世人眼中的一个“风流才子”。据考证,秋得确有其人,是当时南京一名颇有名气的青楼女子,至少比唐寅大十几岁,根本不可能与她发生一场风流瓜葛,唐寅落泊后,曾娶沈九娘为继室,夫妻谐老,生有一女。所谓的唐伯虎有九个妻子,全是从“沈九娘”这个名字上演化而来。凭当时唐伯虎的贫寒情况,怎可能妻妾成群?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5岁。
唐伯虎的悲剧,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有抱负不甘心沦落的读书人共同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