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之战是帝国主义对着中国发起的战争吗?

不是

壬辰之战是指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和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

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所以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抗倭援朝、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还因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将其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为丁酉再乱,或将两次合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天皇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改年号为文禄,日本称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壬辰之战的主要经过

一、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原因及其备战

日本经过将近半个世界的割据战乱后,首先由织田信长,接着由丰臣秀吉完成全国政治上的统一。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深知各大领主如德川家康等对他的服从是不坚定的。在长期割据环境中养成的好勇狠斗的武士,其领土欲是贪得无厌的。而且在统一全国进程里的领地重新分配中,丰臣秀吉所得的直辖领地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联合起来,他将处于劣势。因此,丰臣秀吉不愿意看到这些大领主处于安宁状态。他希望把大领主在统一过程中所积蓄起来的人力物力,引向能够消耗其实力的战争中去。这样,既可使这些领主将其对领地的欲望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而不在已形成的国内局势中制造麻烦,同时,又可在战争中消耗他们的实力,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丰臣秀吉物色了朝鲜,作为制造这样一场战争的目标。

此外,丰臣秀吉选中朝鲜作为发动战争的目标,还有其他的原因。在日本统一后,迅速发展的商业资本与丰臣秀吉结合的很紧密,丰臣秀吉的经费筹措,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人。所以,商业资本要求向外发展,特别是有倭寇经验的九州、博多、山口、界等地的商人,要求发展中断很久的对明勘合贸易时,丰臣秀吉给予了支持。为此,丰臣秀吉发出了许多“朱印状”,交给界、博多和京都等地的商人,准许其驾船赴明及南洋各国进行贸易。但是,明政府因为肃清倭寇不久,又兼对发展明日贸易极不感兴趣,持有朱印状的日本商船依旧无法开进明朝港口。丰臣秀吉很清楚,以日本海军的战斗力,是不可能迫使明政府同意发展双方的贸易关系。因此,他企图以陆军通过朝鲜,从而打开进入明朝的大门。

丰臣秀吉的这一企图,早在织田信长进行统一全国战争的时候,就在酝酿了。天正五年(公元1577年),当他还叫羽柴秀吉的时候,就曾对织田信长说:

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国(指日本本州西部地方),而君家的宿将老臣未得领土者极多,益将中国分予之。臣更拜命征伐九州,亲平该地,并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注1)

由此可知,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和中国的野心,并非突然出现,实积之甚久。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他亲征九州时,曾一度流露过这种野心。他在五也二十九日给其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

应督促朝鲜王入朝,派急使去对马。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指中国)之版图纳入我之版图。(注2)

在九州的岛津氏投降后,六月丰臣秀吉便将征服朝鲜的意图付诸实行。他命对马藩藩主宗义调赴朝鲜,招其王派使赴日,臣事秀吉。狂妄自大的丰臣救济以为日使一到,朝鲜王即派使来日称臣。宗氏父子为完成丰臣救济所交给的任务,经过多方努力,方以“报聘”的名义请朝鲜使臣赴日。天正十八年(公元1509年)三月,朝鲜使臣至京都,但丰臣秀吉等到十一月始召见。朝鲜使臣呈上朝鲜国书,祝贺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全国,并希望两国今后敦睦修好。丰臣秀吉的态度却相反,似乎他已经统治了产县,在致朝鲜国书中傲慢地说:吾将率军“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贵国先驱入朝”,是远见之举。“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听侯调遣。“予原无他,只显佳名于三国而已”。(注3)朝鲜王看到丰臣秀吉的国书,感到事态严重,一方面向明政府报告,一方面作书质问丰臣秀吉“辞旨张皇,欲超入上国,而望吾国为之党,不知此言悉为而至哉。”(注4)

朝鲜王李日公虽然拒绝了丰臣秀吉关于假道朝鲜进攻蜜柑朝的要求,但是,朝鲜政府及其文武将吏,对于这样重大的事件毫无警惕之信,只派出三名管理巡视南部三道,以作为备倭工作。君臣上下高歌醉舞,耽于逸乐,毫无戒备。而派至南部三道备倭的金卒等三人,借修缮城池之机大肆搜刮,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怨声四起。当时朝鲜的名将申立和李溢,去各地所视察武器,只重视弓、矢、刀、剑等,对新式武器如鸟铳却轻视地说:“岂能尽中?”对武将的考核,也是一般的例行公事,没有认真对待。

明朝壬辰战争

壬辰战争为千万历三大征之一也是中国三次援助朝鲜的战争之一,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因朝鲜的宗主国是明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国的行动受阻,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

介绍壬辰战争的资料有那些?最好是中文的.

壬辰卫国战争

壬辰卫国战争,韩国、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亦将其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现代汉语中称为朝鲜壬辰卫国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朝鲜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第一次入侵

图谋中国

在1592年5月,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称霸东亚的图谋。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于明年(1592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并请多多包涵与协助,但被朝鲜拒绝。而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李昖重文轻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大多数城池均没有设防,使得丰臣秀吉欲先吞并朝鲜,再吞并中国。

日本出兵

1592年4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50万军队,以30万用于作战,其中15万人是先遣队。他将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团,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加藤清正率第二军团,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团,再加上九鬼嘉隆率4万水师和700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而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人。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并迅速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首尔)。

求助明朝

朝鲜国王李昖仓忙逃奔平壤,但没过多久,因日军追击而至,于是只得再继续逃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李昖知道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没有可能光复朝鲜,因此便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用尽方法,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还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即使是宦官亦尝试游说,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出兵援助朝鲜。

明朝出兵

明朝副总兵祖承训率师渡鸭绿江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但却首战失利,祖承训仅能只身逃脱,朝廷震动。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于9月,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在1593年1月,总兵官李如松援朝之师很快取胜,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王京(汉城),但在碧蹄馆(今首尔/汉城西北)先后遇到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等日军的反击,结果战败。2月,李如松改变策略,焚烧日军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4月,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王京撤退。浙江嘉兴商人沈惟敬因长期同日本贸易熟稔(日语)被兵部尚书石星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沈惟敬在得知日军败阵的消息后,向朝廷提议赐封丰臣秀吉,以平息战事。5月,日军撤退至釜山,这时四川参将刘綎率军五千赶赴援朝,并被任命为副总兵。

玉浦海战

在明军驰援的同时,朝鲜水师在海战则占据了主动权。1592年5月4日,当时的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统率75艘舰船驶出全罗南道丽水港,准备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则派藤堂高虎率领50艘木制战船迎战。5月7日,朝鲜水师偷袭日军,日军被杀个措手不及。一轮激战过后,日军损失惨重,被朝鲜水师消灭了26艘战船,剩下的舰船只得仓皇逃跑。李舜臣继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歼灭余下的日军。5月9日,这场海战最终结束。从此朝鲜水师掌握了制海权。全场海战朝鲜水师共歼灭日舰44艘,而日军伤亡则不计其数,相对而言,朝鲜水师只是伤亡了很少的兵力,舰船更是丝毫无损。

这场玉浦海战是壬辰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因此大大振奋了朝鲜军民抗敌的决心,并使得日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辎重至朝鲜半岛从此变得困难,因为日军在此战后已丧失大半制海权。

泗川海战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师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南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29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共有12艘日本楼船,但日军对上次海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他们见到朝鲜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于是命朝鲜水师假装撤退,以引诱日军登船追击,结果日军中计。这时正好潮涨,大大有利于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和板屋船这类大型舰船活动,因此当日舰出动时,李舜臣即下令众舰船迎击。很快地,日舰便被打败。而李舜臣虽然在战斗中负伤,但仍继续指挥官兵杀敌,结果12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经此战役,日本水师再不主动进攻,而改为防御和偷袭朝鲜水师。

唐浦、固城、栗浦海战

6月2日,李舜臣统领的朝鲜水师龟甲船队主动出击,进攻在唐浦港内停泊的21艘日舰,日舰被朝鲜水师两面包抄,最后被全歼。唐浦海战获胜后,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会师,并于6月5日清晨齐其一起率领51艘战船,向固城唐项浦的海湾内的26艘日舰进攻,并从两面对其包抄围攻。结果日舰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当晚,该艘故意放走的日舰将岸上日军接载上船,并欲于6月6日凌晨逃走,但这正中了李舜臣的计谋,结果朝鲜水师歼灭了该艘日舰,固城唐项浦海湾的全部日舰均被歼灭。6月7日,朝鲜水师再度出击,向栗浦的7艘日舰进攻,日军不敢迎战,掉头便跑,但结果仍被李舜臣全歼。

这三场海战后,日本水师已被震摄得胆颤心惊,但日军主帅仍未心息,决定集结兵力,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结果导致了闲山岛海战。

闲山岛海战

为了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而李舜臣则将其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准备迎战。7月6日,李舜臣进兵出唐浦附近水域,并于7月7日清晨,将集结于巨济岛的日本水师引至闲山岛附近水域决战。李舜臣选择在此地决战是因为这里有著较为宽阔的深水环境,易于设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舰队进行包围歼灭。

在决战开始不久后,朝鲜水师的战船即将日军包抄起来,而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则向日军舰队直撞过去,很快便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列的几艘大船,而其余朝鲜战船也奋勇杀敌,与敌作殊死战,结果日军的61艘战舰被全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闲山岛大捷”。

经此一役,日本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而在陆战上则屡为明军所败,结果丰臣秀吉只有与明朝讲和。而李舜臣则被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师统制使。

和议

1593年6月,日本因海陆两线皆失利,被逼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7月,朝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兵,结果只留刘綎兵防守。9月,朝鲜国王李昖上表答谢朝廷援救及助其复国,但是这时日军仍然占据釜山。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宋应昌、李如松。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者小西行长终于到达北京,其后于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至此,第一次日军侵朝战争结束。

第二次入侵

战事再起

在战争平息了一年多后,1596年4月,朝鲜的使者李宗城因为犯了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还王京(今首尔/汉城),朝鲜方面随即下诏逮捕其入狱,但已惹来丰臣秀吉的不满。5月,明朝再次提议赐封丰臣秀吉,命都督佥事杨方亨、游击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赐封的使者杨方亨抵达日本,但丰臣秀吉因朝鲜王子不偕同前来以答谢而发怒。结果丰臣秀吉不肯受封,并决心再次发兵侵略朝鲜。在1597年1月,日军拒不退出釜山,朝鲜得知日军再次入侵,于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这次再侵朝鲜,丰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不能大量运兵和运输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使得李昖将李舜臣下狱,其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

再援朝鲜

1597年初,日本出动14万兵力,水陆并进再度入侵朝鲜。2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在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赶至辽东。6月,日本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朝鲜闲山岛、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守将副总兵杨元弃南原而逃走,结果日军攻至王京。9月,明军逮补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并与在明军和日军之间两边获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论罪处死,结果石星于1599年死于狱中,沈惟敬则于市集斩首。12月,援朝明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鸣梁海战

于战事再起之初,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结果无奈之下,朝鲜政府再次起用本来已遭罢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时,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只剩下数艘舰只。但他因为身系救国重任,惟有在这个逆境里尽其全力,在全罗道右水营著手重建海军。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著这支刚重建的水师,再度与日本水师决战,而决战地就是在鸣梁海峡。

李舜臣守在鸣梁海峡,但因兵力薄弱,所以决定设陷阱,派人乘退潮时在岸边设置了铁索与木桩。9月16日,日军统帅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出发,欲趁涨潮时攻进鸣梁海峡,全歼朝鲜水师。李舜臣首先将海峡内的民用船只侨装成战舰,以扰乱日军,使其以为朝鲜水师已恢复过来。他自己则亲率12艘战船引敌深入鸣梁海峡。在成功引诱日军进攻后,李舜臣随即发起集中的攻击,对准日军指挥舰攻去,结果歼灭了日军指挥舰和其他战船2艘,并击毙日军主帅来岛通总。同时间,潮水开始退却,朝鲜舰船趁势进攻,日舰因失去主帅,军心散涣,只得顺潮向东撤退,但却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铁索和木桩,无法退却。结果朝鲜水师全力拚杀,歼灭日舰30余艘,并击毙日军4000余人,再度重创了日本水师,重新掌握了制海权。

鸣梁海战的胜利,使得丰臣秀吉再度面对运兵和运输补给困难的问题,而日军虽然随后在陆战有所得著,但亦已后继无援,其最后败局已定。

日军获胜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军队因为日本的小西行长的援兵突然赶至,大为震惊。杨镐赶不及下令,便策马率先赶奔王京(今首尔/汉城),麻贵亦继而赶之,一时间所有军队皆溃败。只有副将吴惟忠、游击毛国器断后,日军在得胜后暂退以保住胜果,明军的辎重大多丧失。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但当时各营欲向明朝朝廷回报,士卒死伤二万,这使杨镐大怒,按而不报,只称死伤百余人。赞画主事丁应泰得知战败,至杨镐处商议应对计略,但杨镐竟出示张位、沈一贯的手书,扬扬自得。这令丁应泰愤而向朝廷回报战败事实,明朝首辅赵志皋欲保杨镐,决定暂时不逮补他,但亦遣官查察。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欲以海路运兵以作持久之计。于是都督陈璘以两广之兵,刘綎以四川之兵,邓子龙以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邢玠将明军兵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各自负责握守要地,相机而动。6月,杨镐罢职候查。

形势逆转

就在明军作出防御准备时,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却于7月死于京都伏见。9月,明军与日军于蔚山等处对战,互有胜负。10月,总兵官刘綎、麻贵分道出击进攻日军,并大败之。然而董一元攻打日军新起的城寨,被日将岛津义弘打败,是为泗水之战。

露梁海战

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逃去。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逃走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名将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日军援军,并攻打逃走的日军。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日军死伤无数。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无路可退,壮烈牺牲。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但却被日军包围,结果不幸身中流弹而亡,他死前叮嘱不许张扬,并把军旗交给部下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此时再无斗志,明军火烧其舰,结果日军大败。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而焚溺的日军则以万计。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小西行长的部属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击将其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逃去。

结束

12月,日本残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为崖深而道浅,将士不敢进。结果陈璘在夜里潜入,向其连珠炮发,日军只得逃去。陈璘领明军追击,日军全部就擒。朝鲜之役共历七年,明军丧师三万有余,糜饷数百万两,才平息战事。

影响

明朝

明军虽然最后成功击退日本,保住了朝鲜,但其丧兵三万余,糜饷数百万,使得国库空虚,国力大为损耗,这使得明朝在面对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以及北方新兴的女真政权后金时更感军力不济,难以抵抗,最后被李自成攻灭并随后被清朝(即后金)取代。

朝鲜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经济在多年后仍不能恢复。

日本

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失去了钳制诸大名家的实力,结果为德川家康所灭。

介绍一下壬辰战争

您好!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の役),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

1592年4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遣16万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4万大军前去救援,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朝鲜李朝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史·日本传》虽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这一说法争议很大,尤其是丧师数十万之说,明朝从战争初期一直到最终结束兵员数量仅仅增添至八万人。记载来源可能源于言官丁应泰的诬告。

壬辰战争 求助

壬辰战争叫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1]  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20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万历援朝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2]  而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国力也受到相当损耗。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3]  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的和平局面。

名    称

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文禄・庆长之役

地    点

朝鲜半岛

时    间

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参战方

中国(明朝)、朝鲜(李氏王朝)、日本丰臣政权

结    果

中日展开议和(第一次);明、朝鲜联军胜利,日军撤退(第二次)

参战方兵力

4万人(明朝),朝鲜无统计(第一次) 

16万人(日本,第一次)[4]  

初期4万-后期8万人(明朝) 朝鲜无统计 (第二次)[4]  

第二次:日军 140000人

伤亡情况

明朝伤亡两次战争总共伤亡3-6万,日军伤亡过10万,朝鲜不详[5]

主要指挥官

李如松、麻贵、李舜臣、陈璘等;丰臣秀吉、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等

结    局

日军战败撤兵,中朝胜利。

主要影响

日朝断绝邦交 丰臣统治力减弱

主要战役

平壤之战 碧蹄馆之战 露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