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舞蹈的扁担舞
壮族扁担舞,又称壮族打扁担,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扁担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壮族打扁担的用途
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
壮族打扁担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这56个民族当中除了汉族之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虽然在外人的眼里看起来可能会有一些荒诞和无法理解,但是在他们本人的心目当中确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承的,也有着自己所代表的独特意义。壮族流行着一种打扁担的习俗,这种习俗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演变而来的,主要是反映了人民的劳动过程,并且到现在还有着一种娱乐的作用在里面。
一、少数民族中的第一
在56个民族当中,除了汉族的人口最多之外,在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就属壮族了,壮族是一个整体发展比较完善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壮族他们的历史渊源也比较久远,在先秦时期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出现了,壮族有着1000多万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地区。
二、象征作用
壮族当中有着一个特有的习俗,叫做打扁担。这一个习俗的由来也是历史悠久的,有着史书的记载,打扁担也是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才有了现在这个名字的。打扁担的时候,其实动作非常的简单,就是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根扁担,去模仿各种各样的劳动的动作,有的时候还需要敲到地上发出声响,这样一个简单,有仪式感的习俗,也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于劳动的崇敬,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
三、娱乐作用
这样的一个习俗除了具有象征意义之外,它的娱乐作用也是非常强的,因为在打扁担的时候身体是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操作的,像站立,蹲下或者是跳跃等等,都能够对壮族人民的身体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打扁担这一个习俗还具有着娱乐作用,能够活跃人们的身体,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壮乡三月三有什么传统活动
壮乡三月三的传统活动有:对歌谈情、抢花炮、吃五色糯米饭、碰彩蛋、打扁担等。
1、对歌谈情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的对歌节,山歌声此起彼伏,听歌唱歌者逐渐云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对歌三天三夜才散场。青年男女通常是唱情歌,相互问答赛输赢,通宵达旦夜以续日。
2、抢花炮
抢花炮是三月三壮族传统节目之一,壮乡人抢花炮,素有“东方橄榄球”之称,因对抗激烈而深受壮族同胞喜爱,是壮族的一项娱乐活动。
3、吃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壮族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美食是用来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4、碰彩蛋
三月三碰彩蛋,是壮族民族其中的一个娱乐节目,彩蛋食用熟鸡蛋染成彩色,主要用来传情之物。歌圩小伙子手拿彩蛋去碰自己喜欢的姑娘手中的的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会把手中的蛋移开不给碰,如果愿意就会让小伙子碰,碰裂后,然后两人一起吃彩蛋,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5、打扁担
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是广西壮族民间流传千年的原生态舞蹈,也是三月三娱乐节目之一,三月三那天,当地群众通过“打扁担”活动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广西壮族民间舞蹈,壮族扁担舞文化
壮族文化 是在壮族人民生产劳动中产生,所以壮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情。壮族最受欢迎的舞蹈是壮族的扁担舞,虽然扁担舞是用一种劳动工具进行表演的,但扁担舞蕴含了浓郁的劳动气息,以及是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表达。
扁担舞是一种壮族传统民间舞蹈,由打砻舞发展演变而来,一般由妇女表演。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的林江、地苏、安阳乡和马山县的白山、古寨、加芳乡-带。该舞在春节期间最为盛行,寄托了群众渴望来年丰收的希望。
壮族扁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打扁担,更为出色。打扁担时,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扁担舞均可,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
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担,但过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扁担舞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双数的妇女为主。出场表演时,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担,相对而站,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击,模拟农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边打边唱边舞。
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动作刚劲有力、优美稳健,整个舞蹈自然清新。可见扁担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劳动工具,同时也是舞蹈的节奏乐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担,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铜钱,敲打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壮族三月三打扁担 的习俗是什么?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