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为什么是属于熊科不是猫科呢?

因为大熊猫是食肉目所以属于熊科。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扩展资料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熊猫是熊科还是猫科

熊猫是熊科,不属于猫科,因为它属于独立的大熊猫属。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是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全世界的野生大熊猫已经不足1600只,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别名为猫熊、竹熊等,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的外貌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是熊猫。大熊猫最开始食肉,经过进化后主要吃竹子,但依然划分为食肉目,因为它们偶尔也会吃肉的。

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是针叶林和阔叶林,而且山峦纵横交错,山水相间,温度偏低,竹子一般是比较多的。同时,大熊猫虽然喜欢吃竹子,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由于竹子是一种低营养,高纤维物质的食物,要挑选适合吃的竹子就有点难,所以有时候它们也会吃一些肉,补充身体营养。

为什么熊猫是熊?而不是猫?

第一熊猫是熊。

大熊猫的分类一直纠结了很久,最开始正义是大熊猫属于胸科还是大熊猫科还是浣熊科。到了80年年代慢慢变成了熊科和大熊猫科(独立的一派)。

关于熊猫的名称,有几个讹传是这样的

“40年代,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展品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按英文书写方式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唯台湾现仍称其为猫熊

书写的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重庆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熊猫,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在60年前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今日通用的名称了。”

其实这些讹传都源自70年代,夏元瑜以第一人称所写的随笔,“一错五十年--为猫熊正名”一文。该文于1978年10月5日刊登于台湾《联合报》副刊上,后收录于他的幽默精选集《生花笔》中。

该观点之后又被多方面错误引用

,包括马英九。

可是在20世纪40年代前出版的权威词典(《中华大字典》、《辞海》、《最新实用汉英辞典》、《重编国语辞典》)均称熊猫而无猫熊,而且全为竖排版,故并不存在右左读错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当时国人没必要不按习惯读法而按英文书写的方式写下物种名。

1915年编成、193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熊 胡弓切”之(三):“熊猫, 兽名, 似猫而善升木。”从所附熊猫图看, 是小熊猫。(见1978年重印本, 第935页。)

1938年出版的《辞海》“熊猫”条称:“怪兽名, 产新疆;……距今六十年前, 为法国科学家比利大卫氏所发现”。(见1980年重印本, 第1849页。) 这是大熊猫, 尽管产地不确。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熊猫”条说“1869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大维德发现”(见卷8第691页), 则《辞海》此条草拟於1929年前後。

我国古代大熊猫的异名除《词语散记》所列8种之外, 还有:白豹 (《尔雅》), 猛豹 (《山海经》), 白狐、执夷、白罴 (陆玑《诗疏》)。当然, 这些都是文献上的说法, 确否尚待考证。

(2) 关於食铁之兽,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貘》中提到“今四川川东有此兽, 薪采携铁饭甑入山, 每为所齧”, 也许就是 George Schaller 所说“大熊猫常到民居……咬坏锅子以取得食物”的依据。这类推测和发挥, 称得上是“合理的解释”; 而“能舐食铜铁”(《尔雅》郭璞注) 乃至“须臾便数十斤”(《蜀都赋》刘渊林注) 之类则极不合理, 不可信。

我翻阅了几个引用。里面提及到,大致总结下,熊猫一词原本指火狐狸,小熊猫。后来发现了大熊猫。故以大小冠名区分。所以称大熊猫。小熊猫。至于猫熊一词可能当时民间存在这一叫法。因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里面有cat bear 和bear cat。但是都是指panda的。但总的来说大熊猫是对的的。猫熊才是俗称之一。从上面我们看到。大熊猫的命名最开始是因为小熊猫。因为在80年代之前,大熊猫到底属于熊科还是浣熊科有争议。一直到90年代才确定大熊猫是熊科。

熊猫是熊科还是猫科?

熊猫是熊科。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