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傣族人们的吃什么?穿什么?带什么?

一,傣族的饮食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二,傣族的衣饰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三,傣族的穿戴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他们常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妇女喜欢带手镯、戒指、耳坠、项链等,这些物饰金质、银质、玉石均可,仿制品也行。女婴生下来几天,就由家长用消过毒的针为娃娃扎耳,为带耳环作准备。对女性而言,银腰带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带上饰以孔雀、莲花等各种花型。女人们认为银腰带越宽就越美。

老年妇女以白毛巾缠头。中年妇女留长发,盘发于顶,用各色纱巾包头,幼女也用纱巾裹头。少女、青年妇女则梳发辫,发式和内地相同。

只有在节日时,少女们才绾髻于顶略向左倾,饰以插簪,鲜花等。青年女子盘发时,头发不够长,就把一丝袜套于发上,以增加头发的长度,盘成发髻。

扩展资料: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之为“摆夷”。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傣族饮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傣 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傣族服饰的配饰和傣族少女头饰

二、傣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1、菠萝紫米饭是一道主食,主要食材是紫糯米、菠萝,调料为食盐、食用油等。该菜品主要是通过将食材放入锅中蒸熟的做法而制成。

2、香茅草烤鱼就是很有傣族特色的一道菜。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放在火上烧烤,香气扑鼻,闻起来就非常的好吃。鱼和香茅草一起烤非常的入味,香茅草的香气和鱼的鲜味交织在一起。

3、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方法,它不用锅具,用天然的芭蕉叶为烹饪工具,把要烧的食物包在其中,在炭火塘中烤熟而来。

4、傣族手抓饭,是用一个很大很圆的竹编样式的大盘子端上桌的,下面有垫上芭蕉叶,最中间的圆形就是手抓饭了,里面搭配了水果吃起来甜甜的,旁边围着一些小菜肉类。

5、舂鸡脚其实是一道凉菜,舂鸡脚上面撒满了一层的芝麻和花生,吃起来味道层次丰富,香辣中带着柠檬微酸的香气。

三、傣族的特色食物

;       傣族的特色食物有:菠萝紫米饭、香茅草烤鱼、包烧、傣族手抓饭、舂鸡脚、香竹糯米饭、油炸青苔、喃咪牛皮、叶包蒸猪肉、竹筒饭、酸笋煮鸡、香茅草烤鸡、油炸牛皮、菠萝爆肉片、五香烤傣鲤等。

傣族菜

        傣族菜是指云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点是口感酸辣、清淡、开胃,烹制时不勾芡,选料独特。

        傣族菜是一种非常符合现代人健康观念的料理,尤其是它的烹调方法,几乎不使用任何的盐、味精,而且少油。

        傣族菜的材料品种是各种珍贵的菌类、菜类、昆虫等,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