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藏县是哪个省的?

甘肃省的。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轨自称大凉王,建立割据政权,建都姑臧。

8、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轨自称大凉皇帝。武德二年(619年)五月,李轨在长安伏诛。

9、唐景云年间(710年—711年),凉州都督贺拔延嗣在姑臧置河西节度使,统领凉、甘、肃、瓜、沙、伊、西七军州。

10、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七月,殿直丁惟清知西凉府,旧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嘉麟5县。有户25693,人口128193,其中汉民只有300户。

11、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羌李元昊攻占凉州。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西夏政权,改西凉州为西凉府,又称凉州,也称武威。此时姑藏为西夏陪都,武威(姑藏)也因此奠定了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有一块世界仅有的西夏碑,汉字和西夏文对照。

12、公 元1226年秋,蒙古国成吉思汗攻取西凉府。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诸王只必帖木儿在西凉府城(今凉州城)北三十里筑新城,元世祖赐名“永昌府”。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十年(1273年),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西凉州(县级政权)3隶之。永昌路领西凉州、庄浪县(今永登)。

13、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旧姑臧县置凉州卫,是县级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其政区和今凉州区相等。

14、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凉州府,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是凉州府治所。凉州府管辖武威、永昌、镇番(1928年改为民勤县)、古浪、平番(今永登)5县。

15、民国十一年(1922年),废除凉州府,置甘凉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甘凉道。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凉州府,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是凉州府治所。凉州府管辖武威、永昌、镇番(1928年改为民勤县)、古浪、平番(今永登)5县。

民国十一年(1922年),废除凉州府,置甘凉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甘凉道。

二、《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的凉州姑臧是指什么?

河西,位于甘肃西部,地处黄河以西,南到祁连山,北到阿拉善高原南缘,西至玉门关。

河西东连关陇、西通西域,北抵匈奴、南接种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天下之要冲。

西汉以前,河西曾经是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居住地。

西汉在汉武帝时设凉州刺史部,包括八个郡,这其中有原来的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此外还包括:安定郡、陇西郡、天水郡、金城郡。也就是说,“凉州”比“河西”还要大:西到玉门关,东到陕西咸阳彬县,北边过了内蒙古额济纳旗、过居延泽,最南到甘肃南部的舟曲。西汉的“凉州刺史部”包括今天的甘肃的全部,以及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各一部分。

十六国时期河西先后有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合称为“五凉”。“五凉”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河西在战乱中得到了发展的时代。这里曾经有过踌躇满志的情怀,也曾经有过宫殿巍峨、雕梁画栋的城市。最终河西归于一统,归为北魏治下。

《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的凉州姑臧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写出了千古名作《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书法从诞生起就惊艳了一个时代、传之千古。以至于后人很容易忽略《兰亭集序》这篇极为出色的文章本身也是王羲之的作品。“会稽”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修禊”是当时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在水边举行,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表示去旧迎新的意思。同在“永和九年”,距离会稽数千里之遥的凉州姑臧(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却上演了一场矫诏自立的夺权之变。

会稽郡属于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凉州姑臧即是张氏政权的都城。这个以姑臧为都城,占据凉州河西与陇西部分的张氏政权后来被称为“前凉”,属于十六国时期的“五凉”之一,也是五凉中最早的一个政权。这场变乱的发动者叫张祚,他废杀了当时年仅十岁的凉王张耀灵而自立。张祚是张耀灵的叔叔。第二年,永和十年,张祚就行天子之礼,改年号为“和平”元年,正式建元称帝,他是前凉历史上第一个自命为天子的人。

在张祚之前,前凉虽然也是封建王权政体,但仍奉东晋为正朔,自称是东晋的持节大都督、凉州牧。事情还要从张祚的太爷爷张轨说起,当时还是西晋时期。“王八之乱”让中原长期动荡、民不聊生。晋惠帝时的梁王司马彤坐镇关中,都督凉雍诸军事。梁王司马叫张轨,他看到时事多难,想到了去远离中原的河西避难。这正是汉代窦融的保据之策。张轨本来是甘肃平凉人,算得上是魏晋时的关陇世家,他很了解河西殷富、带河为固、足以自守,所以主动请缨去河西。晋惠帝命张轨为护羌校尉、凉州牧,出镇河西。

张轨一直奉西晋为正朔,同时又笼络河西大族取得支持,并且课劝农桑、发展经济,倡导教化、兴起文教,后世称自张氏以来河西始有华风。张轨还建起了装备精良的军队以自保,当时有歌谣唱“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张轨六十岁病终,素棺薄葬,无藏金玉,遗命“上思报国,下以宁家”。这时候已经是西晋末世。

张轨的儿子张寔遥尊东晋,但割据已成。张骏的儿子张重华继承他时自称是“假凉王”。张骏、张重华父子两代已经是置官职如天朝,车服如王者。此时的前凉很强大,其他割据政权知道凉州有人,遂不敢图之。只是张重华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了,所以他的儿子张耀灵继位时只有十岁。张祚淫暴无道,百姓怨之,后被杀。前凉从此进入一连串的变乱之中,最后被前秦所灭。

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

三、姑臧的位置

姑臧故城,史书有三种不同的记载。一种说在武威城西北。《后汉书·光武帝记》唐李贤在注释中有“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一种说在武威城东北二里。《明一统志》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清乾隆《武威县志》中也载:“故城在县东北二里”;三是说在今武威城。《大清一统志》记载:“姑臧故城,今武威县治”。上述三说,除第一种外,其余两种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是表述不够准确罢了。如故城在县城东北二里说,就很有道理。不但有文字记载,而且有遗迹可以作证。(一)1979年武威航校在飞机场附近植树时,出土的《宋华墓表》称:宋华墓“以建元十二年十一月卅日葬城西十七里,杨墓东百步,深五丈”。“建元”,是前秦苻坚年号,建元十二年,即公元376年,就在这年秋,苻坚灭前凉张天锡。表文上说的“葬城西十七里”,就是指葬在前凉所扩建的姑臧城西十七里。这与故城遗址在卫(县)东北二里之说的方向、位置是基本一致的。(二)在“卫(县)东北二里”为中心的周围,今金羊镇新鲜、郭家寨村,曾有几处姑臧故城遗迹,如“东岳台”,明代将东岳庙由城内移置此台而得名。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高7米。相传为张骏筑的点将台。东岳台之西旧有“喇嘛台”,规模与东岳台同。喇嘛台西北为“古城台”,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10米,南高约5米,北高约8-9米,当为姑臧故城墙遗迹。在古城台西,即为台上建有雷祖观而得名的雷台。雷台东北二里的郭家寨村六组,有东西长20米,南北宽12米,高约7-8米的夯筑土台,当地群众称“梓童台”,台前有院落,设有学校,名“梓童台小学”。上述新鲜、郭家寨村境内的多处古台遗址,除雷台外,其余几处虽已平为耕地和被新建的楼房代替,但当地年逾七旬的老人都是亲眼见到过的。因此,前凉姑臧故城在卫(县)东北二里之说是完全有其根据的。姑臧故城在武威县治说,也言之有理。首先,在武威县城内有前凉王宫殿遗址。《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上记的很清楚。大意是:早在西周时,印度阿育王于普天下造塔八万四千安置舍利,在我国仅有一十六座,武威郡塔即其一也。自周至晋一千余年,中间兴废史书莫记。前凉张轨修宫殿,正当此塔遗址之上。传至张天锡时,宫中“灵瑞”数起,天锡很诧异,有人告诉他:“今之宫乃塔之故基”,天锡遂舍宫置寺复建其塔。西夏为护国寺。大云寺的古钟楼及楼上铜钟至今犹存。今和平街小学及武威酒厂均为大云寺旧址。其次,在武威城内有前凉张骏南宫旧井和汉武威郡署内发现的“澄华井”石碣。清张澍《闲居杂咏》第五首云:“南宫旧井最甘香,安国寺前今冽凉。可惜澄华碑已失,未探修绠一秤量”。自注:“前凉张骏南宫内,井水清冽,异于他井。今安国寺井水,视他井较重,且在城南隅,疑南宫旧井也。又道署内有井,康熙初,井中掘出石碣,镌‘澄华井’三字,系张芝隶书,并有铭”。这两口井的记载很重要,对考证东晋和东汉姑臧城故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安国寺在今海燕商场及其以南的供销社招待所所在地。武威郡署内澄华井中掘出的“澄华井”石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芝所书。张芝为张奂的长子,东汉桓帝延熹五、六年(公元162、163年)间,张奂任武威太守。东汉武威郡署,清为凉庄道署,今为武威市人民政府。第三,在武威城内罗什寺塔下发现有罗什寺石碣。1934年重修罗什寺塔时,于塔基掘出一石碣,上书“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敬德”,即唐初名将尉迟敬德。说明唐代的罗什寺在凉州城内,与今日相似。然而,上述两说都只看到了局部,未能看到整体:明凉州卫城东北二里说者,忽视了姑臧故城在凉州城内的部分;清武威县治说者,则放弃了城东北二里的旧址。而实际情况是两者相互联贯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1979年5月,兰州军区第十陆军医院,在今武威城北偏东城墙外侧修建家属楼时,出土了唐天宝元年《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残碑,碑文中所说的“感通下寺”,亦即唐时的凉州大云寺。凉州大云寺与御山谷中感通寺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此碑的出土地发现大量瓦砾等碑亭的残留痕迹,说明唐时这通碑就立在凉州大云寺中,只是明代修筑凉州城时,改变了城市原来的格局,把大云寺的一部分隔断在城墙之外罢了。

姑臧城,在历史上一直是繁华之地。东晋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尤其前凉张氏,从奠定立国基础的张轨到张天锡共九传,七十六年,在此期间对姑臧城城垣进行了扩建,并“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水经注》引王隐《晋书》),使姑臧城富丽堂皇,名扬四海。

首先,在武威县城内有前凉王宫殿遗址。明仿唐景云二年《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说:“大云寺者,晋凉州牧张天锡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这些记载很重要,对考证东晋和东汉姑臧城故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古代的凉州在现在的哪里

古代的凉州在现在的武威市。

凉州,古称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梦幻之城,简称雍凉、凉,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

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凉州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凉都”、“雍都”、“凉州词的故乡”、“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之美誉。

扩展资料

威武市,简称“雍凉”、“凉”、“雍”。古称凉州、雍州、姑臧、休屠、屠各,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

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武威地势平坦辽阔,有河西最大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的节点之一。凉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西夏时期,凉州是西夏的西都,两大经济中心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凉州

五、姑臧是现在的哪里

姑臧,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