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鸿门宴比喻是啥意思

鸿门宴比喻是指不怀好意的宴会。《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鸿门宴》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鸿门宴的比喻意

鸿门宴

(1)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后刘邦乘机入厕,逃回本营。后以之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2)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三、“鸿门宴”有什么历史故事?现在人们主要用它来比喻什么?

“鸿门宴”是发生在刘邦和项羽身上故事,项羽想要用一顿宴席,将刘邦杀害于席间。现在的人们,用鸿门宴来比喻,一些目的不纯的宴会邀请,旨在对方别有所图。

项羽宴请刘邦,由此诞生“鸿门宴”典故

项羽和刘邦是秦朝末期豪杰,两人又是异性兄弟。当时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就看出了刘邦野心大,而且具有帝王之才,是一个威胁最大敌人。这一个时期,项羽和刘邦实力相差悬殊,想要消灭刘邦,是轻而易举事情。

项羽在范增建议下,准备借着请刘邦吃饭这个机会,将刘邦除去。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还安排了项庄舞剑,也正因为这样一个安排,从鸿门宴中又出了一个典故,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原本天衣无缝的安排,被举棋不定项羽错失,鸿门宴不仅没能杀掉刘邦,反倒让刘邦有了防备之心。知人善用的刘邦,最后一步步壮大自己实力,打败了不可一世项羽。

“鸿门宴”寓意不变,一直被人沿用

时至今日“鸿门宴”这个典故,依然在被我们使用。生活中一些请客吃饭,带有强烈目的性应酬,都可以被称为“鸿门宴”。对方会请客吃饭,并不是为了真心结交、叙旧,而是有事相求。

这样的饭局,在人情社会中比比皆是。很多人为了利益,都会选择请毫不相干的人吃饭。用这样方式,来达成自己目的,让对方能够为自己出力。

鸿门宴被项羽手下提前告密,这才使得计谋功亏一篑。加上项羽目光短浅,被刘邦一席话哄得心花怒放,最后才错失了良机,让自己自刎乌江。

现在的“鸿门宴”,不会有这样凶险存在,只是对方请客吃饭目的不纯而已。

四、“鸿门宴”比喻什么?

1、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2、典故出处: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故事典故: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