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里正是多大的官
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明代改名里长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最早春秋时,已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昭王病,“民以牛祷,病愈”,“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旧注:“訾,罚之也。”《秦律》都称为“典”。《秦律杂抄》:“典、老弗告,訾各一甲。”秦、汉两朝沿用之。
唐朝亦有里正一职,负责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法,催纳赋税。依照唐代的村里的组织,以四户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杜甫《兵车行》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宋初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督税,再以里正为衙前,故又称“里正衙前”。
明代改名里长,并以110户为一里。
二、"里正"是什么意思?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community]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里中的长官。即里正。
三、唐朝是否正式设有里正官职
里正,是古代乡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据《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一里为八十户,其官员为里正。后代多设里正,制度各有不同。隋代京城之外,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百家为党,置党长。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明代将里正改称里长,以110户为一里。大体如此。
四、里正在古代是什么官职?从什么时期开始设立的?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兵车行》
从军出征的时候还没有成年,里正替我裹了头巾,回来的时候已经满头白发,却仍然要去戍守边疆。
里正,注音 ㄌㄧˇ ㄓㄥˋ 拼音 lǐ zhèng ,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吏、里有司等,一里之长,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设立的一种基层官职,北齐、隋唐都有设立,宋元沿用。唐代称里正,明代改名专称里长(的生产队长,现在的村民组组长,其职能沿用至今)古时以百户为一里,一户按6口人算,大概辖600人左右。一般由乡中富户担任,其职事是代官府征税、赋役、驿递、供应等,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在宋朝,皇权高度集中,中央为分散地方权力,规定里正与户长、乡书一起管理赋税和一里的其他事务,衙前主官物,后以里正为衙前,所以又叫“里正衙前”(宋代乡役名,职掌官物的押运和供应,负赔偿损失和弥补短缺等责任,故承役者往往破产 )。
在唐朝,一个村以四户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设里正一人。
总之,里正在各个朝代均有设立,虽然叫法不同,但职能都大同小异,职务和现在的村长差不多,是中国农村中居民点的领导者。在清代以前包括清代,是地方基层组织里的长官;在人民公社时期,是指生产大队的队长;在人民公社解体后,是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的群众自治性的村民委员会的主任,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村长是村干部,不属于国家机关干部,其工资由地方财政供给。
里正多见于明清小说,在《水浒传》第二回中讲道:史进的父亲
史太公自去华阴县中承当里正。
第三回中讲道,鲁达打死镇关西后:
府尹……一面教拘集郑屠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在《文献通考·职役一》中说,汉经学家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五、唐朝里正的职责比较小,里正属官职?
唐朝时里正的主要职责是:调查户口,检查非法,课置农桑,催纳课税,每里设里正一人。里正属于事业内编置,但无品级,就像宋江是押司一样吃公家饭有职位。总体古时的里正比现在的村民组长大点,较村主任小点。
六、里正什么意思啊
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明代改名里长。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相当于现在村委会主任,可以理解为里正即为村里的一把手。
扩展资料:
里正的历史
里正是古代乡里小吏,春秋时八十户为一里,以有治事才能者为里正。秦汉百家为里,里置里正,也称里典、里魁。晋和南朝改称里吏。北魏、北齐、隋、唐、宋皆置,仍称里正。
宋以里正、户长等督赋税;宋太宗淳化五年始令各县以一等户为里正,二等户为户长。金、元也设里正,明称里长。
里正一般由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及白丁清平强干者充任,宋朝里正负责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故演变为乡役名。太宗淳化五年(994)规定差乡村第一等户轮充。仁宗至和二年(1055)废。神宗实行保甲法后,保正亦称里正。金、元亦为差役名目。
里正由富民出钱雇募强壮可信任者充当,每任一年。元朝分置乡、都二级。乡设里正,都设主首,负责催办差税和地方治安。有些地方,里正专管催办钱粮,主首供应杂事。里正、主首均在应役诸色人户中轮流差充,至明朝改为里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