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时期吴国首都是现今哪座城市?

在现在的南京

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遗址。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六朝南京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六朝建康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

六朝皇宫台城,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中国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历史沿革”

二、吴国的都城在哪里

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在建业,也就是现今的南京。

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东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东汉建安十七年,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筑城,名为石头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并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

扩展资料:

孙权治建业正是为了进取天下,与曹操争锋,首都就是最好的军事基地,古代不同现代,传令要花费大量时间,离战场越近越好。

他的水军控制着长江天险,曹魏想越过长江作战简直是自寻死路,只要水军长江封锁,再跟魏军来个避而不战,这只部队就得活活饿死,魏军对江南不熟,说不定还会迷路。

曹魏和孙吴对持数十年从未敢轻易渡江作战,最终晋灭吴国也必须靠王濬的水军从四川出发打到建业。

曹魏或西晋无法沿江建造大量水军,不仅跨江作战不行,就算沿着江北作战也处于绝对的劣势。孙吴的军事基地都沿着长江,可以顺长江运输粮食,江陵、夏口、濡须口都在长江北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业

三、历史吴国的首都是那

春秋时期吴国的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 ,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

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而苏州作为吴国国都的时间则长达110年左右。

以致苏州古称工吴。

扩展资料:

吴国起源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

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太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太伯。

“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吴国首都

春秋时期吴国的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

春秋:

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